利州
云栈遥遥马不前,风吹红树带青烟。
城因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
岩谷搜罗追猎户,江湖刻剥及渔船。
酒边父老犹能说:“五十年前好四川!”
【注释】
井田:此处不指古时井田制,仅代指土地。
【作者】
汪元量:(1241—约1317)字大有,号水云,一说水云子,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咸淳进士。南宋末,以善琴供奉内廷。元灭宋,随三宫被虏北去。曾访文天祥于狱中。后为道士南归,往来于匡庐、彭蠡间。所作多纪实诗篇,述亡国之痛。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赏析】
汪元量在宋帝赵㬎被送到甘州(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安置以后,请求元朝政府准许他“黄冠南归”,黄冠是道士的帽子,戴起黄冠就表示已经出家,不过问政治了,因而活动也比较自由。但是南归后的汪元量并未忘记家国之痛,他四处游历,把自己的悲痛写进了诗篇。他游到利州(州治在今四川广元)时,写出了这首七律,反映了四川人民的痛苦。在宋代,“四川”一词为“川陕四路”的简称,它包括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而利州路是南宋后期西陲重镇,曾是川陕四路抗金、抗元的军政中心,地势十分险要。
宋宁宗的开禧二年(1206)亦即金章宗的泰和七年,蒙古的成吉思汗开始对北方造成威胁,不到三十年,金国被灭。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在灭金过程中同时攻打南宋,曾由汉中一直攻到川西、川东,使四川受到很大的破坏。后来,由于余玠以合川钓鱼城为中心,组织了有效的抵抗,拖雷的儿子蒙哥做了皇帝以后,亲征合川,也被余玠率领的军民,打死在钓鱼城下,直到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才因熊耳夫人的出卖,钓鱼城的战斗被迫停止。
在这五十多年中,四川曾遭受严重的破坏。到汪元量路过利州的时候,四川已是满眼荒凉了。汪元量的《利州》一诗,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时代的生活真实,使读者从寥寥五十六字中窥见了四川人民的痛苦。
汪元量来到利州的年代,是不能确指的,但不难想象,诗人骑马经过七盘关、五丁关的栈道,马也走得很慢,因而有“云栈遥遥马不前”的感叹。这时正是深秋天气,满山都有红叶,他续用“风吹红树带青烟”的句子,把地理和时令都形象地点了出来。接着,就重点地写人民生活。首先,他进入利州城,发现城市残破不堪,居民“朝不保夕”,哪儿还有心情去歌舞呢?“城因兵破悭歌舞”表明了利州城的残破,是由于兵燹。接着又写农民失去土地的现实,他用“民为官差失井田”七字,表明了广大农民因“官差”繁重而典卖土地或抛弃土地,失去了生产资料。少数农民逃避“官差”,转到山中靠打猎为生,转到江中以捕鱼为业,也同样逃不了“搜罗”、“刻剥”的命运。“岩谷”二句,画出了当时四川人民生活的痛苦。最后,诗人在酒店中摄取了利州遗民的一句话:“五十年前的四川多好啊!”其实,五十年前的四川也并不见得好,但和此时的荒凉残破景象相比,五十年前的四川就好得多了。七个字中包含了无限的家国之痛。作者下字很有功力,中四句的“悭”、“失”、“追”、“及”等字,把各种悲惨形象组织起来,有深度也有广度,分寸都很准确,一点也不显得空泛。全诗如实反映了宋元易代之际的社会现实,堪称“诗史”。风格沉郁苍凉,逼近老杜。
(刘知渐 鲜述文)
文章标题:《利州》原文赏析-汪元量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498.html
下一篇:《春日》原文赏析-汪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