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二首
汪藻
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清波。
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
【作者】
汪藻:(1079—1154)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历迁著作佐郎。高宗时任翰林学士。其诗初学江西派,后学苏轼。擅四六文。有《浮溪集》,原本久佚,清人自《永乐大典》辑出。
【赏析】
汪藻的诗,主要受苏轼影响。他像苏轼那样,能敏捷地捕捉事物形象,略加点染,再现大自然的美,这两首小诗,即是其例。
夏深了,燕语呢喃,雏燕乍飞;幽静的庭院里,槐树的绿荫渐见浓密。一阵雨过,西窗下的芭蕉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又长大了许多。这些本都是夏天里的寻常景物,但一经诗人描绘,便使读者感到生机勃勃,觉得大自然实在迷人。这迷人的魅力从何而来呢?
燕子,人们通常把它看作是春天的使者。它常常给江南的人们带来春天的信息。如今它生了雏燕,“将雏”(携着小燕)教飞,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又是“石榴半吐”(苏轼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句)的盛夏了。诗人只用呢喃的燕语声,衬出一幅幽静的夏景;这跟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显静是同样的手法。如果说,这句点明了季节;那么,下句便接着点明了地点———在庭院里。上句以燕语写声,下句以槐荫写色。有声有色,诗的意境就变得更为鲜明。后两句镜头一转,换了场景:西窗雨过,芭蕉叶肥。读者从这时、空的运转中能获得快适的感觉,大自然毕竟处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钱锺书《宋诗选注》在“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下注释说:“等于‘一雨,西窗芭蕉展尽数尺心,无人见。’这种形式上是一句而按文法和意义说起来难加标点符号的例子,旧诗里常见。”这种句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断而复续或若断若续的流动感,且有一定的哲理意味,耐人寻思。
第二首是另一种写法。诗人动中见静,用许多跳动的画面组成特写,以反衬其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请看:成双的鹭鸟振动着雪白的羽毛,飞来飞去是那样忙;渺渺平畴涨起清波,望去是那样遥远。诗人随手把窗帘钩起,顿时便似有无限风光扑上楼头。诗人悠闲地躺着,欣赏那一团团带雨的青云从空中飞过。这真有点像杜甫《江亭》诗所写:“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充分表现出一种以自然之眼观物的旷达襟怀。“能忙”,作“那么忙于”解;“许远”,作“如此远”解。这两句表面上看,是渲染翻飞之速和平畴之广;深一层看,则显示出双鹭的安闲和田野的静谧。“钩帘百顷风烟上”句着一“上”字,便把成百顷辽阔的风光写活了,好像大自然的美景都争先恐后似地扑来诗人眼底。末句“卧看青云载雨过”是否另寓深意,自无法确知。但联系到作者的生平,则此诗极可能作于政治上遭受挫折期间。汪藻一向怀抱青云之志,在几经政治风波之后,仍能泰然处之。此句所表现的,很可能就是这一境界。
汪藻的朋友孙觌叙汪藻诗说:“兴微托远,得诗人之本意。”(《浮溪集原序》)从这句话中可以察知:汪藻诗的比兴和寄托是很微妙、深远的。但这两首小诗是否也有寄托,不必强作解人,但就诗里所显示的意象来看,恐不是单纯的流连光景之作,反映出一种怅惘心情。
(蔡厚示)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即事二首》原文赏析-汪藻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502.html
上一篇:《桃源行》原文赏析-汪藻
下一篇:《宿酂侯镇二首》原文赏析-汪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