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北》

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南朝·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古诗赏析

【赏析】

如果说王献之的时代,正是王家的辉煌,王肃的时代,开始渐渐衰落,而到了王褒的手里,这个百世公卿家族,已然到了黄昏将落之时。

在琅琊王氏开创之初,他的先祖曾得过先知的预言,说“淮水绝,王氏灭”。

在那时的人看来,淮水滔滔不尽,永无干涸之日,正是好兆头,而到了南梁后期,战事繁多,朝不保夕,王褒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将王氏的夕阳之光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他的摧眉折腰,却也令王氏家族逐步走向末日的黄昏。

萧瑟的秋风吹拂着树叶,那袅袅风姿,令人想起秋日的洞庭水。屈原在《湘夫人》中曾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王褒正是化用了这一句。

常山与代郡都是当时北方的地名,黄河之水不绝,绕过那些战火弥漫的城池,悠悠流去。当时天下四分五裂,洞庭之所在,正是江南,而在江北,已被异族所占领,王褒以此感慨故国山河变化之沧桑。

王褒此时正在北上的途中,望着由南向北的变化,江山易主,烽烟不断,内外交困,王氏家族走向没落,他心头的悲鸣之声越发响亮。诗中的“肠断”也正是说明了这种悲痛之深、之切。

在日暮时分,他牵着马继续往北方行进,却在群山之间迷失了方向。

这一句无疑是王褒的心声,他的心同他的脚步一样迷茫,不知所向。西魏虎视眈眈,南梁的朝廷却如同回光返照一般,有了一瞬间的强硬,而这种强硬,却来自于当时的皇帝萧绎的武断和冲动。

两朝军队在江陵交锋,萧绎令王褒领军出战,奈何王褒一介书生,毫无作战经验,南梁节节败退,西魏的军队蜂拥而上,直逼江陵。身在江陵的萧绎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准备投降。

就在此时,西魏的将领于谨要求以南梁的太子为质子,而内外交困的萧绎,也只得同意,他将太子交托给了最信任的心腹大臣,也就是王褒,令两人同去。

王褒出身琅琊王氏,王氏血脉里的书法天赋在他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延续,在签写投降协议之时,于谨为侮辱南梁朝廷,以太子为威胁,令王褒亲笔书写投降书。王褒无奈,含着血泪在落款处写上“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方得以全身而退。

这一落款,在南梁朝廷掀起了轩然大波,王褒作为王氏士族的当家之人、萧绎最得力的重臣,竟然不得不低首承认自己是胡人的家奴,这是一种奇耻大辱,更是给所有南梁人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难怪当时无数士大夫痛心疾首,连声哀叹“百世卿族,一朝而坠”,遥想他的前辈王羲之、王献之,也难免令人唏嘘,然而将王氏的兴衰尽数怪罪于王褒身上,也是一种错误,属于琅琊王氏的时代已经临近尾声,这是任何一个个人也无法阻止的。

而在投降后,萧绎也并没有得到生存的机会,反而被西魏立即杀害,而王褒等朝臣,则作为战俘,被西魏军人押往北方。这首《渡河北》便是那时的作品,可见王褒当时的心境。作为一个士族子弟,从小被当做丞相之才来培养的王褒,做梦也未曾想到,自己会有亲手毁灭王氏家族荣耀的一天,也没有想到,他这个丞相如今已是异族的阶下囚,生死由天。曾经的他,也曾意气风发,写下诸如“蔷薇花开百重叶,杨柳拂地数千条”的瑰丽佳句,那时莺婉转,繁花似锦,而今一片凄哀。

在王褒入北之后,北方的政权也多次更替,战乱繁多,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他失去了一次次回归江南的机会,终其一生都不曾再回过故国。

为此,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留在江南的子孙后辈,在北方的风霜雨雪之间,他写了一本《幼诫》以告诫后人,它的最后一句是:“吾始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肄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

这算是交代遗言了,这位本来是王氏家族希望之光的少年,他的才华,他的风雅,他的遗憾,都流落在北方的土地之上,无法归来。

魂兮归来,哀江南!

文章标题: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古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555.html

上一篇:《悟真院》原文赏析-王安石

下一篇:采莲曲-古诗译文赏析(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