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淡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赏析】
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儒释道互补”的人格多元性:刚健有为和清静无为,自强不息和任运自然,介入其中和超然物外相融相兼,圆满统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舍由人,进退由我。
“綦毋”,复姓,指王维的好友綦毋潜。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潜字孝通,开元中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著作郎秩九品,连芝麻绿豆官也算不上,綦毋潜“食之无味”,遂潇洒地弃官而去,还归江东。好友归隐,王维赋此诗相送。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起首四句,从感慨时遇写起,从自己和友人的共同点写起,这样就一下子缩短了心理距离,更容易促进情感的沟通,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明时”,表面上义同“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实际上只不过是虚晃一枪地打马虎眼,而“弃置”不用才是实情。但诗人并未像孟浩然那样抱怨“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而是乐天知命,劝慰友人要有坦荡的胸襟。中国哲人历来强调“中和之美”,“中”即适中,是量的规定性,“和”即和谐,是质的规定性,强调含蓄、节制。这几句诗即以“中和”之性为立论根柢,但细品诗意,我们又发现,诗人虽然节制感情,但终不免流露一丝如怨如慕、不绝如缕的无可奈何之情,这或许又是狂狷之气尚未磨尽之故吧,总之,这几句诗中包含的感情十分复杂。
“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从对方着眼,描绘了想象中的友人归隐之乐:“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淡尔蒹葭丛。”如水的秋色、明净的天空、浑圆的落日、辽远的澄江,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绪也随之轻飏到了天之涯、江之头了。友人在悠悠清夜,皎皎月光之下驾一叶扁舟,扣舷而歌,带着无边的闲情逸致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没有悲喜,没有错愕,有的只是与大自然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般的晤谈——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是那么圆满自在,和谐空灵。这几句诗富于清淡之味,隽永之趣,如花落香浮、月印水底,清空闲远,神韵超然,使人几乎忘记了诗的存在,忘了自身的存在,一切都已融入那空灵的梦境之中了。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最后八句回归自身,写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我不想在这所谓的“昭世”奔走了,我已白了双鬓,倦了心灵,官场中的种种手段,我终究学不会,也不愿学。我离开皇帝总是那么的远,无人赏识,无人荐举,还是让我跟着你的脚步归隐田间吧!如此结尾,既抒发自己的不得意之情,又表现出对友人生活道路的充分肯定。似乎是扯远了,其实言远意近,还是围绕送别这一中心的。
王维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还是著名的画家。他首创了水墨山水画,成为文人画的始祖。在他的笔下,诗与画是“道通为一”的。这首诗中间八句描绘友人隐居生活的画面,便明显地表现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我们不妨略作分析:水墨画摒弃五彩,专取水墨,因而其色调多为明净清幽的冷色调。这首诗也是以“净、澄、清、明、淡”等语言上的冷色调合成了一种单纯的静穆,突出了自然界的清幽、静谧。水墨画长于利用水墨多层次间的渗透晕染达到一种“水墨交融、无迹可寻”的韵味。这首诗中的景物也是呈现出一种和光一片、浑融无迹的特点:青色的夜空、蒹葭,皎洁的月光、水光,物物融合,没有明显的轮廓,没有明显的界定,犹如一幅上乘的水墨画。
这首诗不仅有诗情、画境,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禅意。在描绘隐居之乐时,诗人如入其中,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以空灵的心审视空灵之境,泯灭了主客的对峙、物我的差别,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晶莹剔透的境界。
(史双元)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736.html
上一篇:春日田园作-古诗译文赏析(王维)
下一篇:宿郑州-古诗译文赏析(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