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赏析】
这是一首写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友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酒酣耳热之际,互道珍重之时,有人倡议分韵作诗,在得到响应以后,王维抓阉得“青”字,便以“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在座的别的诗友,也按所得韵字一一写了以《送赵都督赴代州》为题的送行诗。分韵作诗,原是炫耀才华、为文造情的文字游戏,但若所赋的内容刚好触动了诗人敏感的神经,唤醒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情,也就有可能写出富于真情实感的好诗。古来应诏(应帝王之命作诗)、应令(应太子之命作诗)、应教(应诸王之命作诗)以及分韵、和韵等类的作品中也偶有一二佳作,原因即在于此。王维的这首诗也是其中值得肯定的一首好诗。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实,当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表现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此句交代赵都督动身,诗写地上的将军,笔却从天上的将星落下,真是出语惊人,匪夷所思。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淡扫一笔,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正当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示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以此入诗,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用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直接写人,似见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井陉”,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一个“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表现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揭示赵都督的内心世界,表现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
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以其上有铜凤凰故名,此处借汉说唐,用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从时间上来说,则有先后之别,“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作结。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反拨,加以强调。“岂学”,是哪能学、不能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或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班超投笔从戎,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温庭筠感慨万端地唱出“今日爱才非昔日,枉抛心力作词人”(《过陈琳墓》),又感情激动地表示“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过陈琳墓》),无不出于同一情怀。王维也有此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便借题发挥,作为对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作为一首送别诗,写得如此意气骏爽、格调昂扬而毫无儿女之态,不作凄楚之音,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王维在世人心目中,主要是一位“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隐逸诗人,但在前期,他也曾积极过,希望有所作为,只是后来消沉了。这就使此诗的意义不局限于诗作本身,它不仅是一首可供赏玩的优秀之作,而且与《老将行》等前期诗作一样,也是了解王维全人的一个重要依据。
(陈志明谢丹月)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756.html
下一篇:送邢桂州-古诗译文赏析(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