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11]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12]

注释

①津:渡口。

②忽值人:忽然遇到。

③隈隩(wēi yù):山、水弯曲的地方。旷望:指视野开阔。

④攒(cuán)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

⑤樵客:指渔人。古代渔樵并称。汉姓名:指汉朝以来的各朝名字。

⑥武陵源:此处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晋代属武陵郡。物外:世外。

⑦房栊(lóng):房屋的窗户。

⑧俗客:指渔人。因桃花源中人以仙境自居,故指外来渔人为俗客。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⑨闾巷:街巷。

⑩避地:迁移居住地以避祸患。

[11]游衍:流连不归,游乐。

[12]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桃源行译文】

渔人因喜爱山中的春景,沿着青溪泛舟前行。两岸盛开着桃花,溪流在渡桥下穿行。贪恋着桃花美景不知不觉已经走远,来到青溪的尽头已不见人烟。从山口蹑足潜行来到山崖的幽深曲折之处,山地忽然开阔,展现出一片平坦的原野。远看树木攒集在一起,如云彩屯集,近看千家万户都栽种着繁花绿竹。这儿的人们第一次听到渔人谈起汉朝人的姓名,他们如今还穿着秦朝人的衣服。他们共居武陵源,开辟了这世外的田园。夜晚,明月照在松间,庭院多么幽静;清晨,红日从彩云中升起,遍地鸡犬之声。听说来了凡人,大家聚集来观看,并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探问着自己故里的事情。天亮时他们打扫着村巷中的落花,傍晚时,打渔人乘船从水路返回村里。当初他们为避秦时战乱离开人间,成了神仙于是不把家还。桃花源中的人们与世隔绝,哪里知道人世间的人和事?人世间的人们不知此地有仙境,远远望见的只是这里的云和山。渔人没想到这里就是他难以遇到的仙境,俗念未尽思念着自己的故里。出了山洞以后,尽管与桃花源隔着山和水,还是辞别了家人打算来这里长期居留。自认为经过的旧地不会迷路,哪料到原来的山峰山谷如今已经改变!只记得当初进入了深山,沿着青溪经过几个溪口就到了那云中山林的仙境。春天如期而至,桃花掩映,春水满目,分不清这桃花仙源究竟在何处。

桃源行-古诗译文赏析(王维)

【桃源行赏析1】

此诗是衍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写的桃花源。以此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了艺术再创造。王维的诗与陶渊明的文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渊明笔下,桃源中人是为躲避秦朝暴政而来此的,他们在桃花源中耕作生活,与世隔绝,但他们是人而绝不是神仙,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而到了王维诗中,住在桃花源中的,是神而不是人了。你看,“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鸣犬喧”,飘浮着一种仙气;“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则直言其求为仙人矣。这样,桃花源就成了一种虚无缥缈的仙境,而不是渊明心目中可能会存在的一种理想社会了,王诗无疑削弱了陶文的思想意义。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王维的“桃源”,充溢着一种十分静谧的气息,十九岁的诗人即向往这种世外桃源,可以证明王维的隐逸之志是由来已久的。历来有评价此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与陶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来得生动优美,绚烂多彩。

【桃源行赏析2】

王维的《桃源行》取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借其一点启发,取其几则材料,增添若干想象,迹近改写。如果是在当今,似有抄袭之嫌,然则王维高明,只是借用陶诗与序的躯壳,而更换其意境与内涵,实质上是二度创作之作。后世《桃花源记》的仿作和再创作不乏其人,包括韩愈王安石,但终不如王维诗出类拔萃。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幻想。“春蚕收长丝,熟靡王税”。这种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很合饱受战乱之苦的国人的胃口,早在《诗经》时代就有“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向往。只要战乱与贫穷没有消除,这种乌托邦空想便有广阔的市场。

桃花源诗的序文写得非常吸引人,简洁明快,诗意盎然,想象奇特,白描传神。尤其是从纪实开始,以虚幻之笔收尾,如真似幻,恍惚迷离,如同当今热门的旅游景点,或如同白居易所说的“忽闻海外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长恨歌》),激发千古读者的向往。相对而言,诗则被序文的光彩所掩盖,使千百年来的读者只知有序,不知有诗。而那篇序文便成为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甚至直接更名为《桃花源记》。但由于诗文同源,两者不甚匹配,另一半留下遗憾和空缺,这就为后人提供了再创作的契机。如同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写了前八十回,高鹗的续书自然会引发读者的兴趣;有人对高鹗的续书不满意,便又有了再续、三续的“狗尾”。

王维《桃源行》是当时新兴的歌行体,七言乐府,长句婉转,意态曼妙,色彩鲜丽,画面生动,犹如一幅云遮雾连、灵动飘逸的山水长卷,似有若无,炫人眼目。每个时代的流行文体是模特儿的时装秀,一要得体,二要出彩,三要有粉丝捧场,媒体宣传。如果《桃源行》仍以古朴的魏晋五言诗的面目出现,肯定无人喝彩。因为盛唐国力强盛,社会富庶,人们的文化心理与审美眼光与魏晋时迥然不同,要求有更舒展的体式,更丰富的想象,更新奇的意境和更绚丽的文采。《桃源行》既疏淡清新又丰腴华赡,正符合这一社会时尚与审美趋向,也切合陶诗貌似清癯实则绚烂的天然风韵。同一题材的再度创作,如果要出新,就必须运用不同体裁,另起炉灶,别开生面,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与洪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与王实甫的《西厢记》,这种例子在文学史上并不少见。

《桃源行》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可以分三点说。

第一,王维的《桃源行》巧妙地利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现成的题材故事、地理环境与结构框架,从进入、初探到再访三个层次,诗与文形成一个并列的叙事复线,有交叉、有重叠、有避忌,更有创新。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略则详之,详则略之。如果说,《桃花源记》是寓绚丽为平淡,《桃源行》则是化平淡为绚丽,两者并不犯忌,而且互为补充。当诗读到会心处,往往会用“记”的文字进行对照。如“坐看红树不知远”,便会想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便会记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诗文交错,骈散结合,掩映生辉;情景交融,触类旁通。如晚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云:“得于山中,则有‘坡暖笋生,松凉健人’;得于江南,则有‘戍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得于文而著于诗。”这种阅读与游历经验大抵每个人都会有的。这就是《桃源行》最独到的成功之处。

第二,《桃源行》营造了一个优美、飘忽、深邃的意境。如果说《桃花源记》是人境,是世外桃源,那么《桃源行》写的却是仙境、灵境、幻境,是天外人居。虽说居民还保留汉的姓名、秦的衣服,却隔绝尘寰、与世无争。诗中不仅弥漫淳朴的古风俗,而且还浸透一种飘逸的仙灵气。那里的红树翠竹、青山碧溪、松下的明月和云中的鸡犬,构筑出优美的画境、诗境、梦境。可见王维写《桃源行》重在抒情写意,用画面组合取代叙事情节,以色彩明暗切转时空变换,借山水风景显现心灵感受。诗画同源,何况王维本人又是个杰出的画家,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桃源行》创造了诗画融会的空明意境,以淡泊宁静的画面,营造虚幻空灵与超凡脱俗的诗境,体现了中国山水诗超诣物外、重视写意造境的传统。

第三,《桃源行》的语言无疑是一流的。细心诵读之余,你会发现连绵连缀之美,明净恬淡之美,风姿掩映之美,整饬错落之美,澄澈空灵之美,天然秀逸之美,出尘逸世之美,如梦似幻之美。化工与人工,天籁与人籁,臻于极致。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旨在避世,不无讽喻暴政之寓意。而王维的《桃源行》则趣在审美,他设计了一个假想的“乐土”,营建了一处美好的庄园,表现一种愉悦的心情,就像在指点读者欣赏他的一幅山水画,不知不觉你也随同他进入画里了。

(方牧)

【桃源行评点】

《桃源行》属新乐府辞,题材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桃源行》与《桃花源记》内容大体一致,诗人仍是把桃花源视为安宁富足的理想社会。但在《桃源行》中,诗人更强调桃花源“仙境”、“灵境”的一面,极力突出桃花源的异趣,反映了诗人青年时期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性的向往。

在诗的一开头诗人便以浓艳的色调描绘出一幅“渔舟逐水”的动人画面,对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极尽渲染,尽现出一派迷人的春日风光。在此,绚丽的风景与浓厚的意兴融为一体,缔造出美妙的境界,而事件的发端也蕴藏其中了。在不同的画面之间,诗人巧用一些总括性、过渡性的描写进行转换、连结,并给出线索,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跟随情节的发展而向前迈进。“山口潜行始隈隩”两句,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它通过总括性的描述,令读者想象到渔人舍舟上岸,进入山口,在幽深曲折的山洞中小心隐秘地前行,直到眼前突然开阔,桃源立现的过程。如此一来,读者也仿佛随之进入桃源,被自然地引入下一个画面:桃源的全景。“遥看一处攒云树”两句,由远景写到近景,彩云、绿树、红花、翠竹,相互映衬,趣味盎然,令人浮想联翩。透过画面,读者可感受到一种平和的气氛和蓬勃的生机。随后,读者也仿佛跟着渔人慢慢在这画面中行进,看见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两句,描写出桃源中的人突见外来客的惊讶,以及渔人发现“居人”衣饰显著不同的情景,概括了陶渊明散文中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意。

本诗的中间十二句是整首诗的重点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另启一层意思。之后,诗人点出此为“物外起田园”。随后,诗人就为读者接连描绘了多幅桃源中的景物画面及生活场景。桃源的夜晚一片宁静:月光皎洁,松影暗淡,房舍清幽;桃源的清晨则是一片欢闹:阳光四射,浮云朵朵,鸡鸣狗叫。夜晚之景皆为静态,清晨之景皆取动态,动静两幅画面相映成趣。渔人这个外来客的到来,自然也让桃源中人觉得意外。“惊闻”两句也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但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惊”、“争”、“集”、“竞”、“问”等一系列动词,将桃源中人的神态及心理刻画得生动逼真,体现出他们敦厚质朴、热情好客的性格及对故乡的关心。“平明”两句进一步描绘桃源优美的环境及美好惬意的生活。“扫花开”和“乘水入”,紧紧抓住了桃花源景致的特点。“初因”两句为叙事,追溯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两句,在叙事中加入了韵味悠长的吟叹,使诗情变得跌宕多姿。

诗的最后一层,节奏变快。诗人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渔人走出桃源、怀恋桃源、再寻桃源和峰壑改变、渔人遍寻不见、万分惆怅这诸多内容,一口气写了出来,情、景、事完全交融到一起。诗的末尾四句同开篇相互呼应。开篇是渔人不小心迷路而偶然从迷中进入,结尾则是有心不迷却反而无法进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春来遍是桃花水”一句,落笔缥缈,意境迷蒙,给人留下深远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本诗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来拓展诗的意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这一特点在早期作品中的体现。另外,整首诗笔法多姿,从容典雅,洒脱自如,颇受后人赞誉。

文章标题:桃源行-古诗译文赏析(王维)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796.html

上一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译文赏析(王维)

下一篇:送梓州李使君-古诗译文赏析(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