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香积寺①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②。
注释
①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
②安禅:指身心安然入静境。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
【诗人名片】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来随父辈到蒲州(今山西永济)生活。他于开元九年中进士,先后担任过太乐丞、右拾遗、监察御史、尚书右丞等职。但因信佛,为官期间他一直过着半归隐的生活,地点就在蓝田辋川,晚年索性就隐居在那里。他很有才华,书画俱佳,苏东坡就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最擅长的山水诗更堪称这类诗作的代表,不但颇具禅韵,而且笔法细腻。
【过香积寺译文1】
不知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我行走了好几里山路,终于登上入云的高峰。小径深藏在参天的古木中,看不见行人的踪迹。深山密林似有晚钟鸣,回声荡漾不知来自何方。山泉流淌碰岩石,潺潺的水声呜咽。太阳透进青松林,草深树密光影凉。日暮时分,我伫立潭边,见潭水澄清,毒龙无影,我的凡心、俗念都被禅理洗尽。
【过香积寺译文2】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才登上了云峰。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悠悠钟声。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傍晚在空潭弯曲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练功制服毒龙。
【过香积寺译文3】
不知道香积寺坐落在山中何处,进山数里就看到云雾缭绕的山峰。古树参天,小径尚无人行,从山的深处隐隐约约传来钟声。高高的山石挡住泉水,水声为之呜咽;青松茂密,连照在上面的日光也仿佛带有冷色。暮霭中寺旁的潭水,显得更加空明而幽深。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无。
【过香积寺赏析1】
游访香积寺是诗人寻仙奉佛过程中的一段生活经历。该诗描写了游访香积寺时的情形和诗人的感受,是一首游览诗。
第一、二句写香积寺隐没在山中,不为人所知,所以诗人想去探访,其喜山乐水的性格和情趣也被表现了出来。诗人进入山林里,走了“数里”,直到到了“云峰”之下,也没有找到。这不仅说明了香积寺的“不知”,也反衬出了香积寺的幽僻。
下面四句是诗人在山中的见闻。第三、四句写诗人进入山里后看见了高大的古木,却没有见到人。然而,深林山谷中突然传来的阵阵钟声,使幽静的山林显得更加神秘和迷蒙,也更加安静。其中,“何处”写得很巧妙:阵阵的钟声回响围绕在身边,但山高林深使人不知道钟声是从何处而来的。这不仅和前面的“无人”相对应,而且也暗合了第一句的“不知”。同时,诗人急切想知道其声音来源的心情也跃然纸上。
第五、六句用了倒装的句式,突出表现了泉声和日色,写得非常传神。山中耸立着许多危石,泉水流过时受到阻挡,行进得很艰难,发出的声音像呜咽一样。这里的“咽”字用得生动形象。太阳下山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幽暗的青松上,凄清冷暗。这里的“冷”字用得也很准确。这两个词惟妙惟肖地描写出了深山幽静的景色,更表现出了诗人此时的灰暗心情,与尘世的喧闹和官场的虚伪形成了巨大的对比。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想。诗人跋涉很久,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寺前的“空潭”使他想起了一个佛教故事:一只毒龙藏在一个西方的水潭中,总是害人。后来,一位高僧用佛法使之离开了水潭,不再害人。这也不禁使人感慨:佛法不仅可以制服毒龙,也可以遏制人心中的恶念!
该诗主旨写山寺,虽没有让人看到山寺,但给人的感觉是已经身处其中。这是因为诗人主要通过侧面的环境描写来写山寺的幽静,而不是正面描写山寺,“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等,用词非常精练,却又字字扣合寺院身份。
【过香积寺赏析2】
此诗描写诗人走访香积寺途中的所见和感想。作于王维在长安时。全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是写山中古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是以周围景物烘托映衬之,来表现山寺的幽深僻静。“云峰”、“古木”、“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份。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被制服喻指僧人的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练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练字的典范。
诗人原先不知有香积寺,路过山中听到寺院的钟声时,才顺道过访的。“数里入云峰”,可见香积寺在深山密林之中,风景幽邃。正因为香积寺地处偏僻,因此,几乎没有一条可供人走的路去到寺中,只听到悠扬的钟声在山中、树林间浮漾。清澈的泉水在高险的岩石间流动,似人的呜咽之声;日光照进浓荫蔽天的松林,也带有一丝寒意。这种境界是冷寂的,但也是正合王维之意的。直到傍晚,王维才到达香积寺,伫立潭边,毒龙无影,潭水澄清,足见寺僧禅理之高超。
本诗的重要特色,是写山寺,却不正面描绘,而是采取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过香积寺赏析3】
王维性好山水,又信奉佛教,喜欢游山寺。香积寺,唐代不止一处,分别有京畿万年县、朗州武陵县、绵州涪城县的香积寺。根据王维行踪,学界一般认为本诗所指是万年县南三十里的皇甫村香积寺,在终南山北麓。
王维如何写游香积寺?首先标题着一“过”字,此字甚为关键,过者,访也。诗人知寺在山间,特慕名前往寻访。而不知其具体所在,故首句言“不知香积寺”,谓其幽远迷离,则寻幽探胜之浓厚兴致,包蕴在其中了。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说“谓初不知山中有寺也”,似不妥。“不知”者,非不知有寺,乃不知寺在何处也。清佚名辑《唐诗从绳》云:“起用‘不知’二字,便是往时未到,今日方过,赏游胜情,得未曾有,俱寓此二字内……通篇从‘过’字着画。”此解为当。未曾经历过,便更有一种探胜的愿望及探胜过程中的新鲜体验,诗人正是要自然引出途中经历的山林景物的幽邃深远,突出佛寺环境之宁静,并为后文“安禅”张目。
紧接首句之后,即写行途。寻入山中数里,但见云峰高矗,古木森列,人径全无。正当彷徨之际,忽闻钟声,却又辨不清自何处传来。写“钟”声,乃扣寺,连缀上下句,使之不离题。钟声作为佛寺存在的一种特有景观,在此给人以召唤、希望,既空灵,又迷离。“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二句,写景言情,真切之极,非有于深山之中亲身寻寺之经历者,不能道出。虽然路径难觅,诗人毕竟有丰富的游山经验,随后“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二句,便是他沿水而行、继续深入的观照。泉水在危石的隙缝间艰难地流动,传出呜咽之声;日光投射在森茂的青松上,呈现为幽冷的色调。景物环境比之“古木”一联,更加幽寂深僻,是行进所历。境到奇处,意随生新,词亦跟进,“咽”“冷”二字,用得新颖、别致,精准、传神,清代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说:“五六(句)特作生峭,‘咽’‘冷’二字,法极欲尖出。写声写色,已难到地,着‘咽’‘冷’字,妙更入神,是《子虚》《上林》赋手。”二字屡被后人作为“诗眼”激赏,固无虚誉。
末二句写薄暮时分终于在一泓潭水边找到了佛寺。这样幽邃的境地,自能使人“安禅制毒龙”了。“安禅”,佛教语,意为静坐入定。“毒龙”,亦佛教语,比喻人的妄念。此句不是单纯在说佛理,王维游佛寺,不免遇到山水登涉之难,更主要因为流连、观赏景物,常常日暮方至,所谓“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投道一师兰若宿》),于是留宿寺中,参与僧人夜禅,如“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游感化寺》),“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之类。所以“安禅制毒龙”,也是一种亲身的禅寂体验。
从本诗及其他游寺诗看,王维写佛寺,并没有把他的审美眼光局限在寺内诸物,而更多的是注重环境,这正是从山水环境中的佛寺审美特征着眼的,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指出:“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游山寺者,可知所着想矣。”在王维的游寺诗中,山水审美的诗心,与禅境实现了最为便捷的对接与交融。
(李亮伟)
【过香积寺赏析4】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诗人抒写了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感。探访香积寺,是诗人寻仙奉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本诗为写寺院的名篇,描写深山古寺幽深清冷的景色,抒写诗人消除世俗杂念安心修禅的心愿。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首联写香积寺隐在深山里,常人不知,诗人也不知。因“不知”,所以诗人想要寻访。诗人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走了好几里路,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却还没见到寺院,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和洒脱不羁的性格。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写,诗人来到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不知何处传来隐隐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诗人不知道钟声从何而来,只听见“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何处”二字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同时也巧妙地写暗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颈联写得最传神。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是绝妙。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只能用“冷”字形容。“咽”、“冷”不仅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而且映照出诗人此时暗淡的心态,与红尘官场喧嚣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尾联抒发感想。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
本诗的题意在于写山寺,但诗人并不正面描摹,而是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相扣。全诗在写寺院,又未见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过香积寺》原文翻译赏析-王维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808.html
上一篇:汉江临眺-古诗译文赏析(王维)
下一篇:归嵩山作-古诗译文赏析(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