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1),两岸桃花夹古津(2)。

坐看红树不知远(3),行尽青溪不见人(4)。

山口潜行始隈隩(5),山开旷望旋平陆(6)。

遥看一处攒云树(7),近入千家散花竹(8)。

樵客初传汉姓名(9),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10),还从物外起田园(11)。

月明松下房栊静(12),日出云中鸡犬喧(13)。

惊闻俗客争来集(14),竞引还家问都邑(15)。

平明闾巷扫花开(16),薄暮渔樵乘水入(17)。

初因避地去人间(18),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19),世中遥望空云山(20)。

不疑灵境难闻见(21),尘心未尽思乡县(22)。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23)。

自谓经过旧不迷(24),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25)。

春来遍是桃花水(26),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1) 逐:追随,这里是顺着的意思。逐水:顺着溪水。

(2) 津:渡口。宋代词人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3) 坐:因为。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 见人:遇到路人。

(5) 潜行:悄悄地、慢慢地行进。隈隩(wēi yù):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

(6) 旷望:指从夹岸山谷中出来视野豁然开阔。旋:不久。

(7) 攒:聚集。攒云树:云与树相接。

(8) 散花竹:到处是花和竹林。

(9) 樵客:即樵夫,此处指渔人。汉:汉代。

(10)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

(11) 物外:世外。

(12) 栊:窗棂木,即窗户。

(13) 喧:喧闹嘈杂,指鸡的鸣叫声。

(14) 俗客:与桃花源所居之人相对而言,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5) 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的现状)。

(16) 平明:天刚亮,清早。唐代卢纶塞下曲》:“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闾巷:里弄,街巷。开:指开门。

(17) 薄:临近,靠近。薄暮:傍晚。

(18) 避地:躲避祸患所居之地。去:离开。人间:乱世。

(19) 峡中:指桃花源。人事:人间俗事。

(20) 世中:俗世。

(21) 灵境:指仙境。

(22) 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县: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种。乡县:此处代指家乡。

(23) 游衍:恣意游逛,流连不去。

(24) 不迷:不再迷路。

(25) 云林:云雾缭绕中的山林。

(26) 桃花水:即桃花汛,桃花盛开时,江河里春水暴涨。

《桃源行》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题解】

这首七言乐府诗,将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对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暗含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诗旨保持了与陶文的高度一致,语言却更加简约,较之陶文,更易调动读者的想象力,颇为后人称道。

【赏析】

《桃花源记》是晋人陶渊明写的一篇散文,历来流传甚广。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绝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摩诘的诗,尤其擅长在创设的诗意画面中开拓诗的意境,这首《桃源行》,画面唯美,线条简约,诗境清新蕴藉,诗画结合,颇具美感。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春山迤逦,桃林夹岸,中有水流舟行,仿佛行舟戏水;置身舟中,坐看夹岸红树一路绵延无尽头,舟至青溪尽头也不曾见得一人行。诗歌伊始,王维呈上一幅山水戏春图:春山、青溪、红树、渔舟、渔人交错出现在画面中,色泽艳丽生动,渔人意兴盎然。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段平白叙事,经王维之手,幻化成画,人物、地点、事件缘起尽在其中,然而惊艳的色彩、唯美的意象,混搭在春山春水春花构织的画卷中,引发读者多少诗意的想象,诗境优美清新。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渔人弃舟登岸,进入一个曲折幽深的山坳口后,悄然前行,一段行程后,山势陡然趋缓,再行不久,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田野扑入视野。桃源之行,将会是怎样的行程?诗人好似一名导游,将桃源隐匿在一处幽深曲折的山坳深处的别有洞天处。始“隈隩”与旋“平陆”的衔接,让桃源颇有曲径通幽、回环曲折的神秘感,读来令人向往。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这两句,王维以远观近看的视角,对桃源做了一个全景介绍。在王维的笔下,桃源好似一幅天然的写意画,远景云树相接,意境旷远,近景桃花竹林相映成趣,随处可见的春竹春花将桃源变成了一座翠色逼人、桃色引人的春之苑,意境恬美。这样的画面中,透露出平和静谧却不失生动生气的韵味,引逗得读者驰骋想象,何人可居如此世外桃源?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这两句栝了陶文“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王维只叙说桃源居人生平头一次听闻大汉之名,只交代误入桃源的渔人乍见居人所穿竟然是秦时服装,将避世不闻世外的桃源居人的倍感惊奇,将渔人见此绝境之人的吃惊不已一一隐匿在诗句之后,任读者想象。出语平淡,传情却浓,摩诘诗境之谓也。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这十二句诗,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以诗意的画面呈现桃源的景物和生活,叙事、描写、抒情兼而有之,文脉跌宕,颇有起伏。

“居人”这两句用互文手法,点明世外桃源是与世隔绝之境,与俗世大不同,是自然的田园生活,暗写桃源居人生活的平和惬意。

“月明”二句为读者创设了一幅静寂的月夜图和一幅生动的旭日图,前句写月夜松直窗静的静谧之境,后句写朝日初升鸡鸣树梢的生机盎然,动静相宜。

“惊闻”二句以叙事的口吻写桃源居人热情好客、淳朴思乡,却借着“争”“竞”二字将这个场景写得极富画面感,人物神色如在眼前。

“平明”二句写桃源居人的日常生活画面,晨起洒扫街巷落花,扫除一条小径出门,傍晚时分渔人樵夫乘一叶小舟划水而归,伴着落英晨出,划着船儿暮归,仿佛劳作的辛苦都被湮没在晨起暮归的诗意生活中,同时回扣“桃源行”的题目。

“初因”二句是王维诗中难得一见的直书其事,桃源居人因避战乱误入桃源仙境,不期然过上了类似仙居的日子。王维借此表达对和平安宁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用笔却是平铺直叙,不动声色间传情达意。

“峡里”二句王维以深情的咏叹,表现桃源之人与世无争、安然自适的生活态度,表达俗世之人对桃源仙境的向往之情,颇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这十句是《桃源行》的结篇,王维在如画、如梦、如幻的诗境中,写景,叙事,抒情,最终合力指向诗歌主旨。

渔人思乡心切,轻易寻得桃源仙境觉得仙境易得,加之思乡情切,尘心仍重,故而选择离开桃源,出洞后又为仙境所迷打算无论山隔水阻,自己终究要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渔人自以为再走旧路不会迷路,孰料山峦沟壑而今变了模样,只记得当时桃源在那深山幽壑里,几经溪水蜿蜒,才终得一睹云树相接处的真容。而今春水涨满春花落,桃花尽日随流水,却到哪里去找寻世外桃源的所在啊?这一部分,王维摹写渔人去而复返留恋桃源的心理,摹写时过境迁桃源不复再现的怅惘,并将景与事熔铸其中,诗歌容量丰富,叵耐玩味。尤为工巧的是,全诗以误入桃源起笔,以怅惘失却桃源结篇,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圆满,诗人寻找心中理想的桃花源终而未果,这样的构思暗扣诗旨,却无刻意为之的痕迹,行文自然流畅,意境令人回味。

这首《桃源行》,脱胎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前者长于绘画,后者长于叙事,二者各具其妙。而王维用三十二句、二百多言的诗画创作,取代了陶潜两千多字的叙事,隐匿了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然而这并不影响读者在这区区二百余言的诗歌中驰骋想象,因为王维诗歌中生动鲜活的画面,创设出异彩纷呈的诗歌意境,轻易就能引发读者到更大的想象空间里进行艺术再创造。

文章标题:《桃源行》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826.html

上一篇:《洛阳女儿行》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下一篇:《息夫人》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