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1)。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2)。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3),节旄空尽海西头。

【注释】

(1)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据之以预测战事。

(2) 陇头:陇山,借指边塞。

(3) 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陇头吟》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题解】:

“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察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本诗即是其中一首。诗题一作《边情》。

【赏析】

这首边塞诗篇幅不长,却提到了四个人物,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形象,四个人物形象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他们的形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要表达的意象。

第一个人物是“长安游侠”,这是一个意气风发、义字当头的少年人形象。“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京城少年,不是纨绔,却是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为游侠。王维《少年行》之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好义之士心怀国事,夜半时分未能入眠,还登上瞭望楼观测敌情。少年游侠,胸有奇志,渴望建功立业。

第二个人物是“陇上行人”,这是一个羁旅游人的形象,根据诗的内容,很可能是一位现役军人。“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诗的三、四句情景交融,一弯朗月远远照在陇山,徒然惹得驻守荒凉边塞的战士一腔乡愁,吹奏起凄怨的羌笛曲,让凄清的月亮把自己的乡思带给家乡的人儿。

第三个人物是“关西老将”,这是一个老将军的形象。然而王维不写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勇武,而写他正骑马在军营中巡视,闻听羌笛哀声忍不住泪湿衣襟,愁情满怀。

这三个人物,同时出现在同一时空,笛声把他们连在一起。吹笛者,是现在进行时,听笛的两个人,一个是正抱着从军理想意气风发的少年,一个是“身经大小百余战”的老将,这三个形象,恰恰是一个从军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而关西老将呢?曾经功勋卓著的老将何以闻笛落泪呢?“身经大小百余战”,屡建奇功之后,“麾下偏裨”,手下大大小小的副将们,有的已获万户侯的封赏,而他自己却不获封赏沉沦边塞。王维着力描绘关西人的形象,用笔沉郁悲愤,暗扣诗题。

读诗至此,我们难免要问:这位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却又写了第四个人物:苏武。“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苏武是个什么人呢?他是汉朝人,因为出使匈奴,面对利诱威逼,誓死不降,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这十九年中苏武谨记自己的汉使身份,坚持持符节牧羊以至于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脱落殆尽。尽管苏武忠君为国,但回到大汉朝廷后却只被封做品位不高的典属官。王维借苏武其人的故事,与关西老将的经历予以类比,进而深化这首诗的主题,暗示统治者赏功不公,自古有之,关西老将之遇并非是个别案例。

在十句诗中,王维把长安少年游侠、陇上羁旅行人、关西沉沦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借一首笛曲串接起来,这三种人物,既各自独立,又奇妙地统一为一体,这样的构思,极易引发读者联想: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这首边塞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文章标题:《陇头吟》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852.html

上一篇:《陇西行》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下一篇:《老将行》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