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1),复送何人归(2)。
几日同携手(3),一朝先拂衣(4)。
东山有茅屋(5),幸为扫荆扉(6)。
当亦谢官去(7),岂令心事违。
【注释】
(1) 尽:十分,到了极点。惆怅:伤感的样子。
(2) 复:又。
(3) 几日:才有几天。同携手:手拉手,这里表示友好相处。
(4) 一朝:一天。拂衣:振衣而去,比喻归隐。
(5) 东山:比喻隐居之所。《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6) 幸:希望。扫荆扉:扫柴门,比喻归隐。
(7) 谢:辞去。
【题解】
张五是王维的朋友,辞官归隐之际,王维作了这首诗送别。诗歌前后相互照应,作者“尽惆怅”的伤感不仅在于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谊,更在于现在所作所为与自己的“心事违”。作者身在污浊不堪的名利官场,心却向着澄澈宁静的山林。羡慕友人“先拂衣”,实际上归隐也正是他的心愿所在。因此结尾发出喟叹:“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将自己的志向明了表露。诗歌情真词新,余味无穷。
【赏析】
开篇就是一个愁字了得,伤感到了极点,仿佛给读者一个设问: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的两联给予了回答:与好友相知相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是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而如今,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向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心头煎熬。之所以别人的潇洒成为自己的煎熬,恰恰是因为朋友选择的道路,正是自己一直想走却又迟迟下不了决心去走的道路。诗人恨的是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愁的是时光匆匆,难以实现心中的夙愿;难排遣的,还有往日同窗共进的生活不复返的愁绪。知音半零落,这时节,还有哪些同窗和我一样在人生的泥沼中挣扎?
这样的感情,怎不让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失落?就像李清照后来描写的那样: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东山茅屋,是比喻友人归隐所在。一个“幸”字,淡化了些诗人内心迷茫的雾霭,可喜可庆的是,友人的茅草屋还为我敞开着,让我得以有机会去做客,扫扫地什么的。荆扉,即柴门,这里另有一重意思,即虚指的心门。人生一大乐事,就是与知己倾心畅谈,诗人期盼着,也努力着,希望有朝一日也能与朋友一同归隐,共同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安逸。所以,结尾两句他下决心似的表态说:“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总有一天我也要和你一样,辞去这世俗的职位,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
然而,或是命运不济,晚年的诗人,在孤独中沉寂着,写出一篇篇看似清淡实则惆怅的诗歌。好友的离去,永远是他心灵上的创伤。他压抑着,在自然契合中逃避着,在与渔夫、林叟的谈话中对抗着。内心佛与儒的斗争,他又何尝不是这样无力地对抗着。然而,一次次忘记却又一次次回忆起,一次次离别却又一次次想起。诗人遭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虽然在无声地反抗着,心情却一直是难以平静。
然而这一“幸”字,似乎给了诗人一份希望。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送张五归山》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