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叠山先生北行

王奕

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

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

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

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

【作者】

王奕:生卒年不详。字伯敬,号斗山,玉山(今属江西)人。宋末前后在世。入元,特补玉山教谕。有《东行斐稿》。

《送谢叠山先生北行》原文赏析-王奕

【赏析】

这首诗录自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九。题目中所说的“谢叠山”即谢枋得。叠山号枋得。他是南宋遗民。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年(1286—1287)两次召他至大都(今北京)做官,均被拒绝。至元二十五年,福建地方官强迫他北上,他即日食果菜,以示必死。次年到达大都,得病,迁居悯忠寺,见壁上有《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早已降元的南宋旧臣留梦炎,遣使持药杂米以进,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耶?”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略据《宋史》卷四二五《谢枋得传》)。

谢枋得之死,上距文天祥至元十九年就义已经七年,他是南宋死义的最后一人,与文天祥先后辉映。他在临北行之前,写了一首《北行别人》七律表明自己不屈之志。当时步他的诗韵为他送行的有游古意、叶爱梅、毛静可、魏天应、蔡正孙等,另外还有陈达翁、王济源的送行诗(均见《叠山集》附录)。诗多勉励宽慰语,写得最为沉郁感人的是王奕这首和韵送行诗,厉鹗乃根据《西江诗话》采录,不在《叠山集》附录之内。

起联“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继谢枋得原诗末联“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的诗意,而加以深拓。第一句说谢枋得在南宋灭亡之后,长期隐居,两次拒绝元朝招聘之命,铁骨铮铮,受到皇天的“垂青”。“垂青”是用晋朝诗人阮籍“能为青白眼”的典故,意即眷赏,另眼看待。诗里的内在涵义是说谢枋得的人格已经受到天帝的长期眷赏,应当继续坚持下去,不负苍天。第二句表明作者的期望。“盼盼”这个叠词透露出作者殷切期待的心情,期待什么呢?下边写出来了。颔联“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用两位古人的事迹进行劝勉。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表明自己对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人虽死而《出师表》没有随他死去,而永远传于人间。屈原在他的《离骚》巨作里,反复陈述了他对楚国的忠贞不二之情,到后来他宁愿自沉汨罗,下从彭咸,也不肯同流合污;《离骚》这篇巨作伴随着屈原清风亮节而长存天壤。言外之意很清楚,就是希望对方以诸葛亮和屈原为楷模,不能对元朝降身屈节。

颈联“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用的是鲁地两儒生的典故。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秦朝博士鲁人叔孙通,见天下大乱,知秦必亡,逃归故乡,参加了项梁、项羽领导的起义军。项羽失败后投汉。刘邦定天下后,要他定群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制度,他回到鲁地征聘儒生三十多人作为助手。有两位儒生不赞成他的作为,不肯应征。叔孙通说他们二人是“不知时变”,遂与其他儒生西上长安制定了朝仪,受到封赏(见《史记》卷九十八《叔孙通传》)。诗里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鲁两生的行为对秦朝的兴废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但只要一出来就关系到鲁地的声望的轻重,不出则重,一出则轻。这里用来比喻谢枋得到大都去关系到宋王朝的声誉,应当坚持到底,为已经灭亡的宋朝争光。这个典故用得贴切而含意深厚,对于谢枋得来说,是精神上的鼓励,也是恳切的忠告:千万不能失节啊!末联,“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两句勉励对方宁杀身以成仁,勿求生以伤义,青山处处,可埋白骨,只要死得其所,自足不朽,何须葬身故乡,赢得儿女们清明时节的哭声呢。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诗的警句。它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生死观,也是诗人自己的生死观。较之“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情意尤为深厚,几可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争辉。谢枋得到大都后,终于不负平生之志,从容死义。他是不朽的,这首送行诗可与他的不朽业绩并传。

(李廷先)

文章标题:《送谢叠山先生北行》原文赏析-王奕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964.html

上一篇:《齐天乐·蝉》原文翻译赏析-王沂孙

下一篇:《同张玉李登雨花台作》原文赏析-王又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