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田词五首(其四)

王禹偁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作者】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世代务农。太平兴国八年(986)进士。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诰。遇事敢言。曾上《御戎十策》,陈说防御契丹之计。屡以事贬官。真宗时,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为宰相不满,降知黄州,作《三黜赋》以见志。后迁蕲州,病卒。文学韩愈柳宗元,通俗畅达。诗崇杜甫白居易,风格接近白居易。有《小畜集》。

《畬田词五首》(其四)原文赏析-王禹偁

【赏析】

“北山种了种南山”一句,概括交代了“斫畬”劳动分别先后、协力共同进行的特点。这一句的着眼点即在于强调劳动者的协作精神,所以便很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句“相助力耕岂有偏”。“相助力耕”是一种一家垦畬,四邻相助的淳朴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杀尽鸡豚唤斫畬,由来递互作生涯”(《畬田词》其二),只要谁家有事于畬田,四围乡亲“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畬田词》序)。“岂有偏”系承接上句而来,是把“北山”、“南山”,一视同仁,无所遗留的意思。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二句,借农夫之口,表达了在劳动中产生的自豪感。畬田广种,不局限于一山一地,若人间皆能如我,那就“四海少荒田”了!此二句,同时又双关诗人的政治志向。王禹偁出身农家,熟悉和关心农事,又时值宋初承五代战乱之后,人口流徙,土地抛荒,提倡开荒种地是地方亲民之官的首要任务,为此,诗人提倡畬田,想做到“四海少荒田”,恢复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其意义是很大的。

此诗清朗上口,民歌风味很浓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人希望当朝的执政者“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也就是说要精选州官和县官(二千石是古代郡守的代称,百里是县令的代称),使全国各地都能提倡开荒,又希望能够“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要是天下的农民都能像商州人民那样“更互力田,人人自勉”,那么“庶乎,污莱尽辟矣”(《畬田词》序),全国农业之振兴就有希望了。

(金菊林)

文章标题:《畬田词五首》(其四)原文赏析-王禹偁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975.html

上一篇:《畬田词五首》(其一)原文赏析-王禹偁

下一篇:《村行》原文赏析-王禹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