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简介

(公元688-公元742),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五世祖王隆之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去官,寄情山水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曾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人唱和,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注释

①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

【登鹳雀楼译文1】

夕阳渐渐落下山岗,黄河朝着大海奔去。要遥望千里就要穷尽目力,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译文2】

落日渐渐在山的尽头西沉,黄河水滚滚东流。要想欣赏更远处的风景,必须再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3】

太阳,渐渐落下山岗,黄河,朝着大海奔流。要遥望千里,要穷尽目力,就必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王之涣古诗

【登鹳雀楼赏析1】

这首诗之所以能使后人吟咏不已,大约在于它奔放的气势和开阔的境界上。

诗人登高望远,但见西边的太阳缓缓地向山下沉去,滔滔黄河滚动着、咆哮着,向东奔流而去,一泻千里,直入大海。诗人未写较为细小的风景,事实上,正是这样一幅宏大的图景才构成了此诗雄伟奔放的气势,诗人着眼于这种雄浑阔大的风景,正是其宽广胸襟的外化。

诗人尚且不满足于眼前所见的这种雄伟宽广的风景,他想再上一层楼,他要望见千里之外的莽莽群山、滔滔奔流。如果说,此诗的前两句已与诗人的胸襟相类的话,诗的后两句可以视作诗人具有的不断进取的雄心。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王之涣古诗

【登鹳雀楼赏析2】

这也是一篇广为传诵的名篇。

诗人登高望远,但见西边的太阳缓缓地向山下沉去,滔滔黄河腾涌着、咆哮着,向东奔流而去,一泻千里,直入大海。诗人未写细小的风景,事实上,正是这样一幅宏大的图景才构成了此诗雄伟奔放的气势。诗人着眼于这种雄浑阔大的风景,正是其宽广胸襟的外化。

而且诗人并不满足于眼前所见的这种雄伟宽广的风景,他想再上一层楼,要望见千里之外的莽莽群山、滔滔奔流。

本诗反映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盛唐诗雄浑的特色。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王之涣古诗

【登鹳雀楼赏析3】

此诗是登楼题咏之作。一作朱斌(唐芮挺章《国秀集)诗。

唐代河中府的一处高阜上,有一座三层的高楼,正对中条山,俯瞰黄河水,因为楼高,时有鹳雀来栖,故名鹳雀楼。这里历来是登临胜地。唐人题咏甚多,而这首五绝当推第一。

诗的前半写登楼望见苍茫壮阔的景象。诗句排空而起。“白日”,写傍山的太阳,圆而益大,明朗璀璨。映衬它的是恢恢天宇,显得气势磅礴。用一个声调永长的“依”字,更状出了太阳靠山缓缓沉下的壮丽情景,这是只有登高远望才可能得到的生动感受。天地悠悠,气象恢宏。读者的胸怀为之大开。

在鹳雀楼上,事实上看不见大海,诗人却用丰富的联想写出了“黄河入海流”这样声势赫赫的句子。而声调短促的“入”字与舒缓永长的“流”字配合,一仄一平,一张一弛,音情摇曳,成功地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东到大海的雄伟气势。诗句的韵律与所表现的情感水乳交融,完美统一。

短短十字,日、海、山、河,并吞万有,气象开张。写落日,写河流,却绝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恰似一江水向东流”的感伤。相反,这景象的豪迈壮阔,激起的是人不能自已的豪情。于是后二句把诗的意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歌颂了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的襟怀抱负,常被人简单概括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当然不错,不过在诗中,这样的哲理是寓于形象,饱含着丰富情感的,所以激动人心。

(周啸天)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王之涣古诗

【登鹳雀楼赏析4】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诗句朴实简练,言浅意深,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鹳雀楼,唐代河中府西南城上的一座楼,因楼上常栖鹳雀,故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

本诗前两句侧重写“所见”。首句写远景,重点写山,写得景色恢弘、气象万千:诗人登楼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诗人将太阳称做“白日”,表面看似乎颇为奇异,其实是高度写实的手法。西山落日,云雾遮蔽,本来就已经暗淡的太阳,这时显得更失去了光辉,因此诗人直接观看到了“白日”的奇妙景象。次句写近景,重点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诗人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呼啸奔腾、滚滚南来,就像一条金色的丝带,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向大海。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甚至还有想象中景象的书写,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辽远。例如第二句诗: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根本无法望见黄河流入东海。其实,此句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奔流至天边所产生的意中之景,是将眼前之景和意中之景融为一体的写法。这么写,更拓展了画面的广度,加深了画面的深度。诗人眼前所看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青山黄河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而且,这幅画卷还处在富于变化的动态中。白日沿着西山消失,这只是一个极其短促的过程;黄河向着东海奔流,却是一种恒久的运动。若说这种景致十分美丽,那么它就是一种动态之美,充满勃勃生机的活跃之美,让读者不禁深深佩服诗人运笔之高妙。

本诗后两句侧重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最远处,而唯一的办法就是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中又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紧密,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旷达开阔的情怀,也道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两联皆用对仗,极为工整,将景、情、理融合得天衣无缝,完全合乎“景入理势”的要求。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王之涣古诗

【登鹳雀楼赏析5】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诗句朴实简练,言浅意深,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首句写遥望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呼啸奔腾、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向大海。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在用词上,“依”字意为“依靠、依存”,把白日拟人化,构思巧妙,修饰生动。而“黄河入海流”中的海是诗人的想象,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和宽广的“视野”,由眼前的黄河看到了远方的大海,描绘出滚滚河水奔腾如海的壮观景象,气势雄浑。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地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紧密。诗句里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胸襟开阔的情怀,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这首诗是全篇用对仗的绝句。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寓情于景,是千古名篇。

文章标题:《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王之涣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987.html

上一篇:《牛行迟》原文赏析-王正谊

下一篇:出塞-古诗译文赏析(王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