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①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②。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①滁州:今安徽省滁县。西涧:俗名上马河,在滁县城西。
②黄鹂:即黄莺。深树:树丛深处。
【滁州西涧译文】
我特别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两岸浓密的树丛中黄鹂在欢快地啼鸣。春天的潮水裹着暴雨在傍晚时分显得分外湍急,野外无人过渡的小舟被激流冲得横陈在河心。
【滁州西涧赏析1】
此诗是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时,在游滁州城西郊野两山之间的溪流时所作。
诗歌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冷的风景:清幽的芳草在涧边寂寂地生长着,惹得诗人特别爱怜;幽草附近,有深密的树林,树林之中有黄鹂在鸣唱。这两句可以视为此诗中的静景,草“幽”、树“深”,其境界是很幽冷的,与韦应物好静的性格相契。以下二句可视为此诗中的动静结合之景:傍晚之时,春雨急骤,涧中之水横冲直撞奔突而流,野外的渡口则一片安闲,周围阒无人踪,只有渡船被春水冲击着,横在河中。
全诗表面看似乎是在写景,其实诗人是在借景抒怀。诗人忧中唐政治弊端,疾百姓生活贫苦,有志改革而无力,欲归隐而不能,常常被出仕、退隐所困扰。诗人思归隐而“独怜幽草”,叹自己无所作为而“水急之时野渡舟横”。全诗正是其当时心境的真实外露。
【滁州西涧赏析2】
作于滁州任上,诗写雨后野渡的幽静之趣,同时也表现了很深的寂寥之感。
因为是孤孤单单一个人,所以面对西涧,才“独怜幽草”。树的深处,黄莺声声啼鸣,很清脆,很短促,却听不出应有的缠绵。春雨之后,潮水涨起来了,涧面加宽,一只破旧的木船搁浅在渡口的岸边,随波浪摇摆。末句妙在一个“自”字——表明船的与人无关,一个“横”字——写出船的任水摆弄。撑篙人哪里去了?春寒料峭,也许回家去了。“野渡无人舟自横”,可待渡的人怎么办?这令人踌躇,也令人迷惘。
诗写得很简洁,词约而意丰。天色已晚,风雨潮涨,野渡无人,多像是人生时时可能遭遇的处境。有人说,心似万丈迷津,亘古恒远,其中并无舟子可渡人,除非自渡,他人爱莫能助。所以“舟自横”也不用怕了,“除非自渡,他人爱莫能助”呀!诗人不必有这样的意思,却能引发人联翩的浮想。
此诗抽去时间概念而展示空间物象,颇具画意,同时有画外的声音。末句的语意不仅屡被后人模仿,宋代宫廷画院更取为绘画考试题目。高明的画师或于船头画一拳鹭,以示无人。还有添一舟人卧舟尾独弄横笛,则谓非无舟子,无行人也。这也不必是诗的本意,却也是诗所引发的联想。
(周啸天)
【滁州西涧赏析3】
韦应物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出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刺史,此诗作于任内。西涧在州城之西,俗名上马河。
这是一首描绘春雨中景物的诗。前两句泛写暮春景物。花时已过,眼前只剩下一片绿阴幽草了。这种幽静的景色,反引起了别有会心的诗人的怜爱。所以说“独怜幽草”,与王安石《初夏即事》之“绿阴幽草胜花时”同意。由于独怜,所以闲行游赏。这时,虽然春光将逝,但还有黄鹂在深深的树阴中歌唱,愿春暂留。这两句是雨前见闻,而点出“涧边”,已为即将来到的春潮、春雨蓄势。
后两句特写傍晚雨中景物。薄暮时分,闲行雨中,而忽见西涧之中,春潮上涨。春潮来势本急,再加雨水,就更显得迅猛了。时已晚,潮又大,还加上下雨,原来就很荒僻的渡口,哪里还会有人经过呢?而在风吹雨打,潮水冲击之下,小小渡船既无人管,自然也就横在渡口了。这两句是雨中见闻。野渡雨景,历历在目。
全诗有动有静,有色有声,形象非常丰富而优美,说它是一幅风景画,其实绘画也难以完全将诗中情景表达出来。《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论诗,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话,正可用来作为此诗的评语。
在七言绝句中,像这种精美的风景画,还不在少数。如宋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就和韦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首诗也是前写雨前,后写雨中,与上一首相同。但韦应物写步行所见,苏舜钦写舟中所望,故布局又自相异。
诗的前两句写行舟淮水之中所见原野景物。这时,虽是阴天,但还无雨。从船中平视两岸,广阔无边,仿佛天幕从四面下垂,一直落到地上。这“春阴垂野”的描写,很可能是从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一句得到启发。由于春阴垂野,光度不强,所以更衬出草色之青青一片。这春阴和青草,色调是有浅有深,有明有暗的,而在春阴之下,青草之上,却又时而出现一树幽花,点缀在无边无际的青绿的原野中,它的颜色就更其鲜明触目了。只这一个“明”字,就使画幅上着了一笔神奇的色彩,将整个比较单调的局面打破了。
后两句写风雨来时,春潮生处的景色。傍晚的时候,雨至潮生,临时将船停在一座古祠之前。这里既非码头,又非渡口,所以并无其他船只。诗人所乘,就成为孤舟了。所以他也只能在满川风雨之中,独看潮涨而已。
又如李华的《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作者春日行经宜阳(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而写下的,写的是暮春晴野,与上两首之着重于春潮春雨不同,但同样是一幅吸引人的图画。
茂盛的春草,一直蔓生到涧边,涧水则萦纡曲折,时而东流,时而西去,而在涧水之旁,春山之畔,别无行人,一路经过,但见“花自落”“鸟空啼”而已。“自”与“空”,着重点出郊野之宁静。但这宁静并非沉寂,水在流,花在落,鸟在啼,非常和谐地统一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使人看来,富有生气。并且由于出现了声响和动态,反而更加衬托出其宁静幽渺来。南朝王籍《入若耶溪》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杜甫《题张氏隐居》云:“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从动中见静,以音响显示宁谧,可以互证。
拿《枫桥夜泊》等四首和《滁州西涧》等三首对照,可以看出,描写景物的诗篇,固然必须生动地逼真地重现景物,但更主要的,还要能够同样地刻画诗人在具体环境中的内心活动,不但使读者如见其景,也如见其人。前四首诗透过写景,写了诗人的旅愁,后三首则从景物描写中显示出诗人心境的闲适和愉悦。文艺作品总是写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即使在作品没有出现人物形象,或者人物形象在描写中不占主要地位,但作者的形象或他的精神面貌,依旧会通过他所写的内容而反映出来。
【滁州西涧评点】
这是一首山水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德宗建中年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不久又罢官改任。本诗大约写于此时。滁州,其治所在今天的安徽滁县,位于淮河之南,长江之北,是一座山城。西涧,在滁州西门外,俗名上马河,在北宋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守滁州时已“无所谓西涧者”,即淤塞无水了。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自然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但至于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纵观全诗,诗人通过描写涧边幽草、深树莺啼、带雨春潮、野渡横舟等有声有色的自然景色,表现了滁州西涧优美淡远的风光。全诗紧扣诗题,写西涧的优美、幽静。首句写涧边,二句写涧上,三句写涧潮,四句写涧渡。虽然全篇只有一个“涧”字,但句句不离涧水,将“西涧”之景描绘得真切动人。
前两句以“独怜”二字领起,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鸟鸣树深的清幽境界中。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涧边幽草。一个“幽”字,不仅写出了草的茵绿、繁茂,而且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写出了西涧的幽僻。而在诗人的头顶之上、林木深处,传来黄鹂的啼鸣。如果说“幽草”给人以静的感受,那鸟鸣就带来了动的乐趣。这两句成功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使画面生机盎然。另外,诗人“独怜”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婉转啼叫,以鸣声诱人的黄莺并无表示,形成了鲜明对比。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诗人爱幽草而轻黄鹂,表现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笔锋急转,写晚雨野渡的情景。暮色时分,西涧潮水拍打两岸,一场春雨忽然而至,雨点急落而下。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而此刻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了,只有空空的渡船,随着涧水的涌动,自在横浮。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在要津,傍晚雨中,正是渡船大用之时,就不能悠然空泊了。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情怀,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滁州西涧-古诗译文赏析(韦应物)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028.html
上一篇:东郊-古诗译文赏析(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