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②。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③!
【诗人名片】
韦应物(约737~792),贵胄出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起任三卫郎为唐玄宗效力。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逃往蜀地,韦应物流落失职,始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朝始入仕途,永泰年间,任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建中二年(781),拜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调江州。贞元四年(788)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直到终老。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平和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注释
①扬子:扬子江,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南。
②棹:船桨,这里指船。广陵:今江苏扬州。
③沿:顺流而下。洄:水流回旋。
【译文】
神情凄然地辞别好友,在烟雾弥漫的江上泛舟。在我乘船返回洛阳之际,回望广陵,只听得到残余的晓钟,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勾起了我无限惜别之情。今朝在此离别,以后不知在什么地方才能相逢。世间的事如同浪里行舟,不是顺流直下,就是回旋逆转,哪能在洄水中长久停住!
【译文】
凄凄然离开亲爱的朋友,我乘船行驶在烟雾茫茫的江中。向洛阳乘船的我,回望广陵,只听得到残余的晓钟,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今天在这里与你相别,在什么地方才能与你相逢?世事就如同风浪中的小舟,哪能在洄水中长久停住!
【赏析】
这是诗人乘舟离开广陵返回洛阳时的赠别诗。以简淡的笔墨抒写了诗人不得不与知友分别,离开名城广陵的依恋不舍之情,以及对世事不安的感慨。其中“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蕴藉含蓄,语淡情浓。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回洛阳时,寄广陵朋友元大之作。离别之作免不了凄恻之情,然而此“情”的表达则深浅有异。韦应物是深情之人,离别好友而去的情感也被他写得真挚动人。“凄凄”二字即是他离别朋友的情感基调。自己乘舟向洛阳归去,已满怀离别之情;舟行渐远,钟响渐微,只有余音,但广陵树色犹可望见。想到友人也许正引颈目送,更难禁离思。“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写出了多少动作,衬出了多少离情,两句虽不在字面上言情而情自见。诗的后半部分慨叹离别容易会面困难。“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两句,既是对“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的情感补充,也是别情难禁的思绪延续,这是离别时几乎每人都会想到的问题,虽然普遍,但都会令人惆怅。更何况世事飘浮不定有如波上之舟,前途未卜呢?此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以景衬情。如果说“凄凄去亲爱”还是述情的话,“泛泛入烟雾”、“残钟广陵树”则是以离别者眼中愁惨的风景来衬托、补充离别之情的。
【评点】
本诗为诗人写给友人的留别诗。诗人登州离去,看小舟在江上飘摇,忽生世事无常、命运无法自主的无奈之感。诗人寓情于景,描写眼前景,表达意中情,揭示世间理,抒写离别的惆怅忧伤,慨叹世事多变人生多艰。全诗用语看似平淡,实则内蕴深厚,意境凄婉悲凉。初发,启程。扬子,扬子江,即长江。元大,姓元,排行老大,生平不详。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省称。
开篇“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两句,写诗人启程离开,透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三、四句写诗人坐船离去。“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正是本诗中最著名闻名的佳句。诗人与友人分别,心情十分难过,但船儿最终还是出发了。船儿在烟雾中飘荡,诗人仍不停回头看着广陵城,城外的树林越来越模糊不清。正在这时,忽然又传来在广陵时经常听到的寺庙钟声。诗人不得不离去而又不舍与友人离别的矛盾心情,同响钟的悠扬余音、城外模糊的树色交织融合在一起。在这两句中,诗人没有写动情之语,而是通过形象来抒发感情,让形象的魅力感动读者。“残钟广陵树”五个字的感情色彩极其浓烈。接下来,“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四句,一是述说两人分别后不容易再相逢;一是诗人自我开解、宽慰:世间之事就像波涛中的行船,不是被水带走,就是在风浪中打旋,由不得你停下来。诗人恰是用行船不定,来譬喻世间之事的顺逆很难由自己做主。这样写,不仅是开解自己,也是宽慰友人。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029.html
上一篇:滁州西涧-古诗译文赏析(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