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名片】
[注]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官至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中唐著名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后人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
【注释】
①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位于淮河之南、长江之北,是一座山城。
②西涧:在滁州西门外,俗名上马河,北宋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守滁州时已“无所谓西涧者”,即淤塞无水了。
【译文】
最爱那幽深野草在涧边漫行,树林深处黄莺啼叫格外动听。春潮夹带着暮雨奔腾来更急,渡口无人小船儿随意地漂浮。
【鉴赏】
此诗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山水诗的名篇。诗写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流淌着浅浅的忧伤,也有着恬淡适意。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究竟此诗有无蕴涵深意,争辩颇多。
首句写了涧边景色。“独怜”二字奠定了感情基调,诗人对涧边丛生的绿草有一种爱怜之意。“幽”写出了草色的深浓和繁茂,在空间上有一种幽深感,点出了西涧的僻静。
第二句写了涧边的树。诗人的视线因黄鹂的鸣啭而从低处的幽草转向涧边的高树。此处用“深树”写出了树的高和枝叶的茂密,黄鹂隐于树叶间,只能听见鸣叫声。前两句诗给人以远离世俗的高洁感。
第三句突然写春暮晚雨将至的情势,境界顿开。天色渐暗,西涧的水在风的簇拥下,拍打着两岸,天边的暗暗云层仿佛是潮水卷来的,空气中充满雨水的味道。一场淋漓的春雨将要到来了。
第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景象:郊野的渡口,泊着一只小船,没有系绳缆,在风雨波涛中自在飘摇。在紧张的天气状况中,小舟却在水中悠闲地摇晃。紧张与闲适造成一种张力,而这种悠闲也隐含着淡淡的无奈。
全诗不离涧字,写了涧草、涧边的树、涧中水、涧上小舟,动静相映,急缓交错,境界阔大,寓意深隐。
【赏析】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艺术境界可以划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按照王先生的标准,韦应物这首诗刻画出了“无我之境”。瞧,在春天傍晚的野外,涧边青草丛丛,随意生长,树冠枝叶茂密,有黄鹂清脆的鸣叫声从枝叶中传出,只闻其声,不见其处。一阵雨过后,涧中水势上涨,水流湍急。渡口一只空空如也的渡船横在岸边,既没有摆渡人,也没有要渡河的行人。这首诗中没有人,只有充满野趣的大自然。
不过“无我之境”其实并非真的无我,只是让“我”隐藏起来,藏到诗的更深处。而且不论怎样隐藏,总会露出痕迹。这首诗开头的第一个词“独怜”,便让“我”若隐若现地显露出来了。“独怜”即偏偏喜爱,原来这看似无人的世界,诗人一直站在旁边,眼中带着欣喜。
王国维先生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诚然,这首《滁州西涧》,真是优美极了。
文章标题:《滁州西涧》原文翻译赏析-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