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舟行

魏源

乱山吞行舟,前樯忽然没。谁知曲折处,万竹锁屋闼。

全身浸绿云,清峰慰吾渴。人咳鸥鹭起,净碧上眉发。

近水山例青,湘山青独活。无云翠蒙蒙,烟林尽如泼。

遥青一峰显,近青一峰灭。眼底青甫过,意中青郁勃。

汇作无底潭,遥空蔚蓝阔。十载画潇湘,不称潇湘月。

今朝船窗底,饱览千崷崪。他年载画船,鸥鹭无汝缺。

【作者】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年(1822)举人。例纳为中书舍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成进士。历任东台、兴化等县知县。后补高邮知。学识精博,并力图经世致用。工诗文。其诗风朴素,雄浑有力。著有《古微堂诗集》《海国图志》等。

《湘江舟行》原文赏析-魏源

【赏析】

湘山如染,湘水如奔,乱山夹水,飞动雄奇。读魏源《湘江舟行》,仿佛随诗人乘小舟行驰在一条翡翠的河流上,眼前展开了一幅幅境界飞动的绿色长卷。

湘江,发源于广西,纵贯湖南省境,由南而北,注入洞庭湖,两岸平野坦荡,青山逶迤,景色十分宜人。可诗人截取了自然景色中最有表现力的镜头,概括提炼集中,硬毫健笔,着力描摹。一开始,便以一种突兀、惊险、摄人心魄的气势笼罩全篇,给人以雄奇飞动的强烈印象:“乱山吞行舟,前樯忽然没。”描绘群山,用一“乱”字,回旋万马,本已气势非凡,水在乱山中奔流,其湍急之势已可想见,再著一“吞”字,乱山夹水,大山“吞”舟,更是咄咄逼人,顿时使人避闪不及,生惊骇咋舌之叹。只见万峰攒天处,奔涌曲折的水势,舟随峰峦隐现,山随峡谷回旋,刚与前面的船只衔尾而行,忽然一个曲折,两峰闭阖,已不见前面船只踪影,仿佛连同帆樯都给大山一口吞去。一个“没”字,写尽了这种情势。

同样写山、水、舟之间的关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在使山、水、舟之间形成大与小,动与静,粗犷与细腻的对比,用山之巍峨,舟之迅疾,表现自己流放夜郎中途获释的愉快心情;而魏源的《湘江舟行》写山、水、舟之间的关系,意在描写湘山之奇诡绝伦,湘水之湍急清冽。写法上,李诗写“舟”“过”“山”,魏诗写“山”“吞”“舟”;李诗关键的字词是“过”,通过万重山一晃而过,写出长江三峡一泻千里的浩荡水势;魏诗的关键字词是“吞”,写尽湘山之奇崛,湘水之曲折,流急滩险。两者都十分奇绝,其中这一“吞”一“没”飞动,雄奇皆有之,神来之笔,可与李白的诗篇相媲美。

“谁知曲折处,万竹锁屋闼”,“闼”者,门也。山峻水险,但诗人并没有忘记山麓水滨景色的描绘,就在曲折的水滨,万竿翠竹正簇拥着隐隐露出脊背的房舍。如果说,魏源的山水诗笔法与韩愈相似,喜欢以奇崛险僻的字词,表现大自然雄伟和充满力度的美,那么,《湘江舟行》中的用色则是魏源的独创风格——即在绿色的基调上,表现出深浅、浓淡、远近、虚实等多种层次的色相,或绿得浓重,或绿得透明,或绿得鲜活,或绿得淡远。你看,“全身浸绿云,清峰慰吾渴”,用“绿”字形容自然界的“云”,这一修饰奇特而又合理。这里的“绿云”,与“碧云天,黄花地”中的“碧云”不同,所谓“绿云”,实际上是“白云”,是缠绕在山腰,弥漫在江面轻纱般透明的云雾,由于青山碧水的映染变成“绿云”,小舟驰进轻纱般透明的云雾之中,舟中人当然就会产生“全身浸绿云”的感觉了。“清峰慰吾渴”一句是利用通感的写法,青青的山峰,本来是视觉印象,可诗人把它转换成味觉印象,秀色可餐,用看一眼可以清心解渴的味觉印象极写湘山之“清”,这种手法确是十分高妙的。

透明的纱雾轻笼着江面,江岸乱山如削,四无人声,境界雄奇而阔大,因为身置乱山峡谷之中,人的咳嗽声都能引起山鸣谷应,发出很大的声响。为什么一滩鸥鹭突然惊飞?是因为——“人咳鸥鹭起”。舟行江中,青山送迎,整个画面都在移动。而鸥鹭纷飞,则是在动态的大布景上的飞动,可谓“动中之动”。向江面俯视,由于湘山湘水的映染,不仅白云变成绿云,更“净碧上眉发”,连船上人的脸庞和须眉都给染绿了。

也许会有人说:“近水山例青”,近水的山峦大都一派青翠,本也不足为奇。这里荡开一句,为的是写湘山与众不同——“湘山青独活”。因为湘山不同于一般近水山峦,青得格外鲜活逗人,所以“无云翠蒙蒙,烟林尽如泼”。著一“活”字、“泼”字,而湘山青翠欲滴的鲜活之态则闭目可以想见,山容水貌,境界全出。

虽然湘山鲜活欲滴,青翠逼人,同是一片青青翠色,然而,近处的山峰和远处的山峦在色彩上却有浓淡之分和深浅之别,并不完全相同。同是一片青翠,同样使用一个“青”字,如何区分这种色调上的微妙差别呢?这里,诗人利用汉字字词特有的高度组合能力,创造性地用“遥青”和“近青”加以描摹概括。我们完全可设想,近处的山峰与碧绿的湘水互相映衬,青翠的色块十分浓郁,化也化不开,而远处的山峰只是淡淡的一笔,并逐渐融入青苍的天色之中。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未孤立、静止地加以区分描画,而始终是把色彩放在动态中表现:“遥青一峰显,近青一峰灭”,通过“遥青”“近青”的“显”“灭”,写出绿色基调上色彩的丰富性和层次的变化,给人以转眼看山山不定,色彩在飞动中变幻奇妙的艺术效果。

“眼底青甫过,意中青郁勃。汇作无底潭,遥空蔚蓝阔”,“甫”是“刚才”的意思。舟行山逝,虽然眼前逼人的翠色消失了,然而心胸里却灌满了浓郁青翠的山色,仿佛人的整个身心和灵魂都浸没在一片透明的绿色之中,汇成了无底的深潭。看!舟过巍巍夹峙的峰峦了,千山过后天远大,山峰渐渐隐退,头顶的天空才显得格外蔚蓝,格外辽阔。

不身临其境,不饱览湘山翠色,描画不出潇湘月的真正色彩,这是“十载画潇湘,不称潇湘月”的原因。“瀑近风湿,松多晓日青”(赵师秀《桐柏观》),从晓日变青中可以想象,既然白云染成绿云,净碧染绿须眉,潇湘月的真正色彩就绝不会是通常所见的昏黄或银盘般的铮亮皓洁,也许只是青青的一轮。多么幸运!“今朝船窗底,饱览千崷崪。”山川之美,足以陶冶人心,诗人想到“他年载画船,鸥鹭无汝缺”,“无汝缺”是“无缺汝”的倒置,“汝”指鸥鹭。以后能隐居此地,确是心满意足。诗人想象那时候便可以摒弃世虑,忘却机心。与江边鸥鹭为伴,终老此身了。

综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十分善于选择各种富于表现力的字词,充分发挥汉字字词的弹性、暗示和组合能力,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轴奇诡飞动的山水长卷:写山势,则吞行舟,没樯橹;写山色,则遥青近青、峰显峰灰;写湖水,则净碧之色上眉发;写近水湘山,则青而独活。整首诗中,写山川形势奇诡飞动的字词有“乱”“吞”“没”“锁”“浸”“显”“灭”等;写色彩的有“绿”“清”“碧”“青”“翠”“蔚蓝”等,写色彩变幻的有“活”“泼”“遥青”“近青”“意中青”等,诗人实在是语言和色彩的大师。其他如通感的运用,主观色彩的描绘,潇湘月改变色调的暗示,都仿佛是印象派画师的杰作,收到出人意表、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魏源是湖南邵阳人,是喝惯湘水,看惯湘山,在湘山湘水摇篮里长大的近代著名诗人。除写了不少反映鸦片战争时期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政治诗外,还擅长山水诗。自称“昔人所欠将余俟,应笑十诗九山水”,以为描摹、吟咏祖国的自然山水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数百首山水诗,大都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挚爱,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又一表现形式,而这首《湘江舟行》,除了是对大自然的礼赞外,更是对故乡山水的一支深情颂歌。

(曹旭)

文章标题:《湘江舟行》原文赏析-魏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058.html

上一篇:《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魏野

下一篇:《江南吟》原文赏析-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