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作者】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皇祐进士。历官邛州、洋州等知州。元丰初,以尚书司封员外郎充秘阁校理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善诗文书画。擅画墨竹,有湖州竹派之称。与苏轼为表兄弟,交谊深厚,常相唱和。有《丹渊集》。
【赏析】
文同是北宋的大画家,他的画极受人们喜爱,“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门”(《宋史》本传)。可见求画人之多。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大诗人苏轼极其赞赏,评论家誉之为“精绝”(《冷斋夜话》)。他的画和诗,正如其人,“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文彦博致文同信中语)。这里的《新晴山月》即是此种风格。
我国古代诗歌写景之作很讲究诗情画意。文同的表弟苏轼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并提出“诗画一律”的著名观点。文同是画家兼诗人,所以他擅长“在诗中描绘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钱锺书《宋诗选注》)。本篇即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而吟成的富于画意的好诗。
题为《新晴山月》,首句就点出“月”字:从高大的松树枝叶的间隙中,漏出几丝稀疏的月光,“漏”字用得极细。因为巨松的枝叶十分茁壮繁茂,所以月光大部被遮住,只能透出淡淡的几丝,故曰“疏”。这句诗和唐人常建“松际露微月”境界略同。第二句申述第一句的余意,那些没有透到地上,而照在松树上的月光呢,将婆娑的树影投落到地上,像一幅斑驳的水墨青松图一样。这就是用画家的眼光来精细地观照眼前的景物了。而把此意化为诗句,也的确十分生动、形象。这两句诗,都是写月,第一句写月光的形,第二句写月光的神。第一句有很强的立体感,株株高耸入云的青松,瑟瑟作响的层层针叶,丝丝闪烁的月光,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第二句则呈平面的图画,松影摇曳朦胧一片。两句仅十个字,但境界却很优美。
这良辰美景,真令人陶醉,无怪乎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入睡了。他要充分领略和细细咀嚼这天然图画的风光。
上半首是一片光和影的世界,下半首的情景骤然一变。颈联说:池塘里的荷花似乎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上的果子因遭到了雨打,所以纷纷坠落下来。第六句写的是雨后之景,照应题目上的“新晴”,又直接点出题中的“山”字。到此则此诗写完了?不。诗人最后再来个自问自答:谁伴着我在此苦吟呢?只有啼声满林的络丝娘。末句的“络纬”,一名络丝娘,即俗称纺织娘的一种草虫。这下半首诗真是风声、虫声和吟诗声所交织成的月光曲。整首诗其实就是一片天然和谐的妙曲。诗人所以“夜久不能寐”,是因为他发现,此时此景,确是画中有诗,于是徘徊不能去,吟出了好诗;他独有会心,在诗中充分摄入大自然生机盎然之美,做到了诗中有画。所以此诗可说是诗、画、乐交融的一个艺术珍品,值得细细吟味。
(周锡山)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新晴山月》原文赏析-文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109.html
上一篇:《正气歌》原文赏析-文天祥
下一篇:《织妇怨》原文赏析-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