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古诗原文赏析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赏析】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中国五言古诗的统称,这些诗并非完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学者多半认为是东汉末年一些无名诗人所作,最早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编入《昭明文选》,并命名为“古诗十九首”。历代赋予这组诗很高的评价,刘勰赞誉它是“五言之冠冕”,诗评家钟嵘推崇它的内容温厚典丽,表达悲凉的情感意涵深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是五言古诗成熟期的代表作,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欣赏。
依据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中所说,“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多可归类为“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除了感叹生命无常、时光可贵之外,抒写离愁别恨、相思情愁占了很大一部分,表现出中下阶层读书人的彷徨失意、感伤情绪和某些愿望,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这些作品语言浅近、意旨深远,情感表达含蓄蕴藉,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对后世文人诗歌创作有巨大影响的作品。
《庭中有奇树》描写妻子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文辞平浅质朴,但深厚的感情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睹物思人、托物寄思的意旨耐人寻味。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不安,外戚、宦官、官吏互相倾轧,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官吏的提拔引荐,通过征辟(任用平民为官)的方式求得仕宦的机会。桓帝、灵帝时,政治权力间的冲突更加激烈,统治者甚至公开标价卖官鬻爵。在此形势下,读书人不得不离乡背井,或投奔权贵人士,或拜见州郡官长,借此谋取一官半职。这些人就是“古诗十九首”中所谓的“游子”“荡子”,诗中常描写的辛苦万状、彷徨苦闷的心情,正是这些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这些游子在外长期不归,自然也就产生了独守空闺、缅怀远人的思妇之词。
本诗中女主角的思绪就是从“庭中有奇树”引发而来,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庭院中这一棵奇树的美好:也许是品种特别好,姿态与众不同;也许是生长状况佳,令人入眼印象深刻。更有可能是过去它曾带给女主角特别的记忆:说不定树下曾是女子与情郎约会的地方、定情的所在;有可能她与情郎最后的分别也在这里,而自情郎走后,她只有这棵奇树相伴。“绿叶发华滋”,看着它冒出新枝嫩芽,叶子渐渐翠绿繁盛,开满一树的花朵。一天又一天,离愁日渐加深,煎熬着她的心,于是她情不自禁“攀条折其荣”,从树上摘下花朵,“将以遗所思”,想要赠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人。“馨香盈怀袖”,摘下的花朵芳香弥漫了她整个衣袖,这么美丽又芬芳的花儿当然要与自己最心爱的人分享,但情郎离家已久,“路远莫致之”,长路漫漫,这美丽的花要送到何处呢?要如何送达呢?折花原是为了“遗所思”,但情郎远在他乡,无从寄达,女子空有爱花之心,谁又能陪她赏花呢?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又能向谁倾诉?前思后想“此物何足贵”,花朵毕竟是平凡的东西,不如黄金珠玉一般珍贵。“但感别经时”,只因为爱人长久远别,想要借花寄相思。思妇对着佳树繁花顾影自怜,离别的怅恨也就油然而生了。
《庭中有奇树》写思妇的怀人念远之情,从庭中的奇树写到滋发的花朵,又从馨香的花儿写到怀念的人,最后揭出“但感别经时”的主题。这种托物寄情的方式,很能够表达思妇在长久的别离岁月里满腹相思、委屈的情致。全诗使用的文字质朴易解,不刻意雕琢,却具有真情厚意,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称赞,也难怪被推崇为五言诗的典范。
“古诗十九首”另有一首游子之歌,可以对照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人客居异地,怀念故乡的妻子,采摘香花想要赠予相思之人,可惜她在远方。末四句表现了思乡怀人的真挚情感,也蕴含自己久居异地的悲伤。“同心而离居”一句更表现出人生常见的无奈和遗憾,令人怅惋、感慨不已。
“古诗十九首”还有一首歌咏爱情的诗: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远在万里之外的丈夫特地托友人送来绫罗绸缎,上面还绣有鸳鸯图案,象征二人缱绻情深。妻子收到礼物,倍感温馨,想到二人相隔千山万水,故人并未变心,欣喜之余,便把织锦裁为锦被,将自己对丈夫绵绵不绝的相思与深情,通过针线密密缝合,打上牢牢的结,象征二人永结同心、永不分离。最后更以胶漆相投、融为一体,比喻夫妻间的感情亲密无间、难分难解。分隔两地的夫妻伉俪情深,令人动容。
(中山女高语文教师 徐荧莲)
文章标题: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古诗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