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壶源僧舍三绝
吴儆
风檐淅淅褪新青,书展残灯翳复明。
读罢《离骚》还独坐,此时此夜若为情。
闷来掩卷已三更,风露涓涓月满庭。
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
归来闭户还高枕,窗隙微通月影斜。
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
【作者】
吴儆:(1125—1183)字益恭,初名偁,休宁(今属安徽)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第进士。历朝散郎,广南西路安抚使,知泰州,主管台州崇道观。卒谥文肃。有《竹洲集》。
【赏析】
绝句三首以“寓壶源僧舍”为题。“寓”字表明诗人在寄居中写作,“壶源僧舍”是寄居的处所,“僧舍”即佛寺,表明这是一个幽深僻静之处。三首所写都是夜间情景,第一首写独坐夜读,第二首写月下扑萤,第三首写高枕无眠;三首绝句紧紧承接,以第一首为张本,构成一个整体。
第一首首句写居室之外,“风檐淅淅”四字写吹到屋檐下的淅淅风声,用声音烘托出夜深人静的境界;“褪新青”三字写草木在风声中渐渐消退了青青之色,用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秋天的悄悄降临。这是诗人独居僧舍夜读《离骚》所处的环境。第二句写居室之内,一盏残灯,展卷夜读。“残”字在光线上写出灯光的暗淡,从时间上写出已近深夜,从气氛上又表现出凄清。残灯之下,诗人目力能“翳”而“复明”,正表现了读书时精神的专注。第三句点出所读的书是《离骚》,而且是独自一人;“独坐”二字使人如见“读罢《离骚》”之后,诗人那凝神深思的神态,从而体会到《离骚》的内容是怎样地打动了诗人的心。末句直述,沉寂的时刻、孤独的夜晚,诗人的情感好像已完全与屈原融而为一了。
第二首写诗人被《离骚》所打动,掩上书卷,时至午夜,依然“闷来”不能入眠,于是步入庭中,展现在眼前的是“风露涓涓月满庭”的夜景,“涓涓”的“风露”暗示着清凉,满庭的月色带来了凄清。在枝叶荫蔽的暗影之中,飘荡着萤火虫的点点微光,此刻诗人“闲扑流萤”,无意中碰撞了暗中的树木,从高高的树梢上飘落的点点流萤就像夜空陨落的颗颗寒星。“闲”字并非安闲、消闲之意,诗人只是以这看似悠闲的动作来排遣胸中的“闷”气罢了。这“危梢点点堕寒星”一句,绘制了富于幻想色彩的境界,为诗歌添了画意,为夜景增了诗情。
第三首写回到室内,“闭户”“高枕”。从全诗看,“高枕”在此只表示安卧而不含“无忧”之意。以下写景,以三个诗句细写安卧之后的所见所闻。窗隙中透过偏斜的月影,暗示着时间的推移;窗外急起的风声和乌鹊惊飞之声过后,连那松花飘落空阶的细碎响声也清晰地传入耳鼓,暗示着僧舍深夜的寂静。景物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不能安眠。
吴儆是一位被同时人称许为“忠义果断,缓急可仗”(见《宋诗钞》)的人物,因此他夜读《离骚》而被屈原忧国忧民的胸怀与追求理想的精神所打动是很自然的,正襟危坐、彻夜无眠正是他深有所感而思绪联翩的表现。从诗人在思想感情上和屈原产生共鸣一事,读者似乎可以触到他那颗为国为民而要有所作为的心。
三首绝句以一大半篇幅写景,景又着重在光与声的描绘上。诗人通过多种手法来写光:以“月满庭”、“月影斜”直接描绘月光的澄澈;通过“翳”而“复明”的视觉感受间接表现出残灯光焰的摇曳惨淡;对萤光的漂流无定,则先用动词“流”来形容,继之以“寒星”自天而落的比喻。不同的光在全诗中并不孤立:残灯与流萤虽一内一外,却同样闪烁不定;室外既有月光又有萤光,月光洒向庭院,广大而平静,萤光却是在暗影中点点飘浮;同是月光又有着铺满庭除与穿隙射入的不同。灯光、月光、萤光,在诗中相互对比、相互映衬。诗人也用不同手法来写声:对微妙轻细不易被人感知的微风声、花落声,使用象声词“淅淅”、“簌簌”正面明写;对稍响而易于听得的急风声、乌鹊惊飞声反而只通过叙述一带而过。对光与声的这一番着力描写,手法颇高妙。但诗人的用意却是以明写暗、以声写静,用有力的反衬来渲染僧舍幽暗静寂的氛围,再把读《离骚》引起的感情波澜隐注于景物描写的背后。正是思绪连绵、夜不成寐才使诗人有可能仔细体味到僧舍夜间的幽静冷寂,而僧舍的环境越是幽暗静寞,就越反衬出诗人起伏的心潮。诗人以光与声反衬暗与静,再以环境的暗与静反衬心情的起伏难平,确是反衬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
诗歌中运用叠字本不鲜见,但这三首绝句中的叠字却颇具特色。“淅”、“簌”是双声,以两组双声的叠字来绘声,增加了声音的质感;“涓”、“点”是叠韵,以这两组叠韵的叠字来绘形,增加了物体的形象性:可谓深得叠字运用之妙。叠字之外,三绝中出现的重字也很多。“此时此夜”,两个“此”字,有强调的意味;“月”自“满庭”到“月”之“影斜”,两个“月”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但“还独坐”与“还高枕”,“闷来”与“归来”,“堕寒星”与“堕松花”等,则显出构词与组句方式的单调与重复,不能不说是白璧微瑕了。
(顾之京)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寓壶源僧舍三绝》原文赏析-吴儆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171.html
上一篇:《邻人卢慎扣门语怀作诗慰之》(录四)原文赏析-吴嘉纪
下一篇:《思子》原文赏析-吴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