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注释】
紞(dǎn)如:击鼓的声音。
燕子楼:徐州名楼,唐朝张建封曾置爱妾关盼盼于其上。
黄楼:苏轼于徐州知州任上曾指挥抗洪,洪水退去后建黄楼纪念。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赏析】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秋,苏轼已经改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黄河在北宋的时候流经徐州,于是每一任徐州知州都会面临黄河水患的隐忧。这一年,徐州上游的黄河段不幸决堤,滚滚洪水倾泻至徐州城。然而苏轼早有准备,在决堤发生之前,他就率领民众开挖了大量防洪沙石与泄洪通道,更准备了充足的干粮草料,故而在这场洪水面前,徐州军民并不慌张,再加上苏轼身先士卒地守在抗洪第一线,徐州成功地抵御了这场洪水。洪水退去之后,为了纪念这场成功的抗洪,苏轼在徐州东门修筑一座大楼,用黄土涂刷外墙,以成黄土胜水之象,保佑徐州不再经受洪水之患。
于是黄楼便成为知州苏轼的政绩象征,也成为他的生命在徐州的定格与储存,后人来到徐州,见到黄楼,必然会想起当年的大洪水,以及洪水中的知州苏轼。但是苏轼那一天晚上并没有住在属于自己的黄楼,而是在历史上另一位徐州守臣张建封的燕子楼里。
张建封是唐代宗、唐德宗时期的武将,战功显赫,受封徐泗濠节度使、徐州刺史,镇守徐州十年。但他在徐州留下的生命痕迹却与政绩无关,而是一段情事。张建封在徐州娶了一位名叫关盼盼的爱妾,给她建了一座小楼居住,题名“燕子楼”。然而两年之后,张建封便病逝于徐州,关盼盼心念旧恩,不忍改嫁,便在燕子楼中孤独终老。这段故事在当时就闻名遐迩,曾与关盼盼有一面之缘的大诗人白居易就为此写过三首题为《燕子楼》绝句,其一云:“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这便是描写关盼盼独居燕子楼的幽怨状态,显然为苏轼此词的上阕所本。
然而苏轼并非与白居易一样,只围绕张建封与关盼盼的故事抒情,燕子楼只是托词,他真正关心的还是黄楼与宿于燕子楼中的自己。这便是“借他人酒杯,浇自我块垒”。苏轼在下阕转入自我感慨。所谓“天涯倦客”,当然指自己,他又在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眉山的思念。但富贵才归故乡,他还没达成心中理想,还需苦苦上下求索。但就算求索到了又如何呢?燕子楼尽管贮存了张建封和关盼盼的爱情与生命,但生命本身还是消逝不见了。所有的人生都如一场梦,后人并不会因前人梦碎而停止做梦,依然在一代代地重复过往的悲欢离合,又一代代地重复梦醒后的空寂。自己同样也不能幸免于此,未来的人们,一定会面对着贮存了自我生命痕迹的黄楼,像自己感慨张、关爱情一样,叹息立下如此功业的苏轼,也逃不过梦醒成空的宿命。
张建封、关盼盼、苏轼,他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有一座名楼承载着他们的故事,使他们的身影得以不朽。不过楼阁似乎也不大能靠得住。白居易的《燕子楼》诗序中只是提到故事的男主角叫张尚书,苏轼由此认为这位张尚书是张建封。然而现代学者却普遍认为,张尚书应该指的是张建封的儿子张愔。这样来看,高楼也没有办法必然储存斯人的生命,这似乎要比没有高楼的芸芸众生更加悲哀无奈了。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原文翻译赏析-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