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作者】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属江苏)人。少与唐寅、文徵明、祝枝山号“吴中四才子”。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又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其诗风格清朗,为吴中诗之冠。有《迪功集》《谈艺录》。

《济上作》原文赏析-徐祯卿

【赏析】

徐祯卿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二十七岁中进士后就客居京师等地。这首诗写的就是他客居北土时的怀乡思亲之情。

前两句叙写为客的孤苦之况。“两年”点出时间之久,以见思乡之深、怀归之切。“千里”写离家之远,以见归乡之难。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千里”是近似于“绝国”的。“一赴绝国,讵相见期。”(《别赋》)“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登楼赋》),这些都是写千里隔离之悲的名句。“济水旁”交代客居之地,济水在今山东境内,此点题。“孤舟”状写“为客”者的孤独、漂泊之态。“逢秋节”点明时令。“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秋天,气候、景物撩人思绪,最易触动客子离人思乡怀人之情,所以古人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喟叹。此处“秋节”为“见黄花”句张本。这两句仅用十四个字就围绕“为客”这一中心表达了六层意思,从各种角度极力叙写客居者的孤苦境况,为三、四句的抒情作了有力铺垫。

怀乡思亲之情是客子离人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它“剪不断,理还乱”。不过,在平常的情况下,客子离人常以理智的堤坝阻遏着感情的洪流,使感情的湖面处于一种表面的平静状态,虽时有毂纹,尚不会出现轩然大波。可是,一旦遇到外界某种事物(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或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忽见陌头杨柳色”等)的触发,客子离人的这种潜在的感情洪流就会冲决理智的堤坝,掀起思亲怀乡的感情狂潮。“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古意》),“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等诗句都是状写这种急剧心理变化的。本诗三、四句也成功地写出了这种心理变化。在一、二句叙写客子的孤苦境况中也或明或暗地表现了思亲怀乡之情,在此基础上,第三句用“忽见”一语引入“黄花”这一强烈触发客子心潮的景物。“忽见”生动地状写了触发的情态。“倍惆怅”明写心理变化。“倍”字既十分有力地表现了黄花所触发的愁思之深重,又表明未见黄花时亦惆怅,以与前两句照应。这句本是直截了当的抒情语,却发人深思:“黄花”本是人们极喜爱的事物,为什么诗人见了反而“倍惆怅”呢?所以,这一句转得突兀。“故园明日又重阳”才点明原因,妙在也不说穿,只此轻轻一点。这里的诗味来自联想。“见他桃李发,思及后园春”,这是异乡做客者共有的心态。由“见黄花”想到“故园明日又重阳”(“又”字与“两年”句呼应),这是作者的联想,它为读者进一步联想指示了方向,开通了渠道。读者在其启示下自然会联想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种种情景,便情不自禁地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了。这种能触发读者不尽联想的诗句确具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之妙,所以,沈德潜赞之为“语不必深而情深”(《明诗别裁集》)。

本诗的立意显然受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启示,但王诗是以格言式的警句概括人们“佳节倍思亲”的共同感受,本诗则是从“黄花”这一具体事物触发所引起的种种联想中去表现“倍惆怅”的生动情态。借鉴中有创造,殊途同归,各臻其妙。

本诗的章法也受到王昌龄闺怨》的影响。但王诗一、二句是从“不知愁”反起,第三句以“忽见”陡转,最后结出“悔教”的心情来,结构上表现反衬之巧妙,转折之突兀;而本诗一、二句则于平平叙写中寓深沉愁情,第三句以“忽见”触发,倍进一层,结句轻轻点明,戛然而止,结构上表现铺垫之有力,倍进之劲健。

(廖文俊)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济上作》原文赏析-徐祯卿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342.html

上一篇:《春思》原文赏析-徐祯卿

下一篇:《送萧若愚》原文赏析-徐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