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诗人简介

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丁卯涧,故世称许丁卯。长于律体,不作古诗。所作以登临怀古、山水田园诗为佳,格调清新,律法圆熟。因诗中用“水”甚多,人称“许浑千首湿”。有《丁卯集》传世。

注释

①金河: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②淮南一叶下: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洞庭波:典出《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

【早秋译文1】

长夜里泛起一片清凉,秋风吹拂着翠萝。残存的萤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草丛。早飞的鸿雁,掠过银河闪烁的天空。曙光初照,高树碧绿树叶繁茂。晴空万里,远山重重没有尽头。见淮南一片黄叶飘落,我仿佛感到秋风掀起了洞庭湖的清波。

【早秋译文2】

长夜里流荡着凄清的瑟音,西风轻轻吹拂着地面的藤萝。栖身于白露间的残萤泛着微光,早飞的大雁掠过秋夜的银河。高高的树木在晨雾中显得密集,阳光明朗时,远处的青山也看得十分清晰。《淮南子》里说一叶落下便知岁暮,我见到落叶也觉察到洞庭湖已涌起秋波。

《早秋》原文翻译赏析-许浑古诗

【早秋赏析1】

原题三首,此为第一首。诗写早秋景色,创作年代不详。题为“早秋”,诗则句句扣紧早秋景色着笔。首联写早秋萧瑟凄清气氛。中二联则从上下远近各个不同角度描绘早秋之景,俯察仰观,近看远眺,昼夜早晚,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全是秋声秋色。末联用典浑成,亦是点早秋,且叶下、波涌又与首联西风相照应。针线细密,疏朗有致,写景逼真,宛然一幅早秋立体图画。

《早秋》原文翻译赏析-许浑古诗

【早秋赏析2】

此诗是咏早秋景物的。

在长夜中弹奏清瑟,瑟曲连同秋风一起漾过青萝。夜萤火虫到处飞舞,到了早秋,则栖息在微寒的露草中;大雁南归,似在银河中飞翔。这两句,一写微景,一写大景;一俯视,一仰视,声(雁声)色(萤光)结合得很和谐。因是早秋,又兼在早上雾中看树,所以觉得树叶还很茂密;在晴朗的早晨远望山色,山色也仍浓绿。这两句也一写小景,一写大景。诗末点题,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淮南一叶飘零,自然知道秋天就要到了,令人想起“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名句。

诗人紧紧围绕早秋风景来写,在诗中没有寄托任何感慨,而是着力营造出一幅早秋意境图。

《早秋》原文翻译赏析-许浑古诗

【早秋赏析3】

本诗描写初秋山野高远淡雅的景色。前四句写初秋夜色,后四句写初秋昼景,全诗抒写了淡淡的愁情。诗人在描摹秋色时,注重高低远近的层次,落笔有致而逻辑清晰。首联写景抒情,写诗人一整夜都听见瑟瑟的秋风声。秋风是秋天是使者,是秋天典型的事物,它在一条条高悬的藤弦间轻轻掠过,奏出了清脆悦耳的音调,令人心感愉悦。一个“翠”字,让人在瑟瑟的秋风中感到无限的生机。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首联刻意避免渲染悲秋的气氛,力图带给读者一份新鲜的快意。颔联展示了一片秋色秋声。玉露、虫、大雁都是秋天的典型景物,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银河变成了金河,也是秋天色温所致。一个“残”字,透出秋的萧瑟,给人以秋愁的暗示。颈联、尾联四句清晰地描绘出一副早秋清晨图。颈联中,诗人选择了辽远的山与高大的树来展现秋晨美景,将读者的思绪从因上一句而产生的淡淡秋愁中拉回到秋高气爽的意境中。这一联也为最后一联的抒情做铺垫。尾联乃点睛之笔,深化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早秋深深的喜爱之情。本来无甚感情色彩的早秋景观,因为这一句,就充满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的佳境中,竟然有“淮南一叶下”。它为何而下?自然是因为受到了“洞庭波”的召唤。“洞庭波”典出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洞庭波”与“木叶下”本都是秋风所致,况且淮南与洞庭千里相隔,诗人在此却抛开花草,用“自觉洞庭波”来解释“淮南一叶下”,可谓别出心裁,浪漫至极,能令读者感受到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本诗通篇写秋景,诗人的描写层次清晰,渐入佳境,充满新奇与浪漫的色彩。同时,颔联和颈联结构严密、对仗工整,可谓天衣无缝。

文章标题:《早秋》原文翻译赏析-许浑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356.html

上一篇:学仙-古诗译文赏析(许浑)

下一篇: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古诗译文赏析(许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