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注]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1]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2]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3]
【注释】
[注]杨炯(650—约692),华阴(今属陕西)人。唐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1]西京:指长安。
[2]牙璋:皇帝发兵所用的兵符,这里指代出征的将领。凤阙:指皇宫。龙城:本指匈奴人祭天的地方,此处指敌方要塞。
[3]百夫长: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
唐代边塞战争频繁,由于国力强盛,在初唐和盛唐时期频频取得对外用兵的胜利。投笔从戎,万里封侯,是很多唐代诗人特别是初盛唐诗人都梦想过的。有些诗人付诸行动,比如高适、岑参等都有过从军塞外的经历,甚至长期生活在异域。更多的诗人虽然没有实际出塞的经验,却把他们的向往和想象写在了诗中。杨炯的《从军行》便是初唐边塞诗中的名作。
由于未曾亲身体验过边塞战争,这首诗没有为我们提供战争的细节和亲历者的感受,但通过想象和历史经验,成功地渲染出了战争的气氛,描摹了战争的画面。诗的第一联直接从战事的紧急着笔,这是激起书生投笔从戎的原因,也是大军出征的背景。第二联用两幅画面概括了战事的进行,第一幅画面是大军离开都城出征,第二幅是大军包围敌方要塞。而从出征到包围敌方要塞之间,一定经历过不止一次激战。第三联是战场画面的呈现,战斗是在风雪中进行,大雪弥漫,战旗在大雪中已看不分明;大风呼啸,指挥士兵进攻的鼓声一刻也不消歇。至于奋勇杀敌的将士们,在风雪旗鼓的烘托下,也就跃然纸上了。
最后一联很容易使我们想到东汉班超的那句话:“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唐代的书生,的确不乏这种从军的豪情壮志。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杨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