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润州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
杨蟠
试上蓬莱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
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
天远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
回船却望金陵月,独倚牙旗坐浪头。
【注释】
《宋文鉴》首句“试”作“世”,末句“浪”作“上”。此据《瀛奎律髓》。姚鼐《今体诗钞》同。
【作者】
杨蟠:生卒年不详。字公济,章安(今浙江椒江)人,一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任密、和二州推官,后知温、寿二州。以诗知名。元祐中,常与苏轼唱酬。曾有《章安集》。
【赏析】
此诗写于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作者时任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推官。裴如晦,名煜,时知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杨蟠“平生为诗数千篇”(《宋史·文苑传》),曾受欧阳修称许:“苏梅久作黄泉客,我今亦为白头翁。卧读杨蟠一千首,乞渠秋月与春风。”(《读公济〈章安集〉》)《宋文鉴》和《瀛奎律髓》都选了它,也许就是欧公“卧读”过的一首好诗。
此诗是诗人陪裴煜游金山归途之作。胜游虽近尾声,清景尚在眼前。诗人生怕久后追摹为难,赶忙形诸吟咏,对这次旅游作了艺术总结。
首联写初上金山的观感。金山当时位于长江中流,兼有形胜、楼观之美。上句“蓬莱”是比拟之词。诗人陪同当地长官初“上”金山,恍如面临海上三神山,领略着仙境的滋味。“试上”和“第几洲”,用试探、设问口气,如实概括了最初印象。次句写上山后所见江间景色:长云漠漠,满布江山,连飞鸟也为难以度越而发愁。我上此山,真如到了蓬莱胜境。
次联着重钩画金山周遭环境。诗人临窗远眺,只见海上群山点点,“当轩”而出;凭栏俯瞰,又见江水“中分”,“绕槛”而流。“乱”字形容山如簇围,“当”字形容秀色可揽,“中”字状地处江心,“绕”字状江流萦回,都能写意穷形。
前两联以日间登山所感所见为中心,后两联则集中表现夜里回舟时情景。
三联侧重描写长江边两座历史名城镇江和扬州,而以镇江东北的多景楼和扬州城里的万家灯火作为典型。多景楼在北固山甘露寺中,裴煜守润州时,曾以此楼为题写过一首七律,诗中有“海岸千艘浮若芥,邦人万室布如棋”之句,就是从楼上看到的景致。杨蟠则从舟中“远”望北固山、多景楼,而赞赏它“横”立“天”际的壮观。尤以“夜深”“见”到的“灯火”辉煌的扬州城郭,更为引人入胜。诗人分别突出镇江和扬州的特点,一是名胜古迹,一是繁华景象,着墨不多,形象都很鲜明。在旷远寥廓的天幕下,北固山和多景楼横空屹立,不知阅历了多少古今兴亡。而扬州城的夜深灯火,也生动地证明:这个向以商业发达著称的古城,仍然是繁盛如昔。方回说五、六“自是佳句”,认为“细味”起来,和王安石的“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相比,觉此诗“尤胜”。(《瀛奎律髓》)而王平甫则说它是“解量四至”的“庄宅牙人语”(《后山诗话》),显然带有成见。
末联特把润州形势作了刻绘。上句写“回船”时回望“金陵月”色,意在把它同润州联系起来,并向裴煜暗示:金陵地处镇江上流,同属东南重镇,关系国家安危。下句则写得更含蓄。牙旗,旗杆上饰以象牙的旌旗,代指裴煜的官船。“独倚牙旗”,稳“坐浪头”,固然显示了裴煜坐镇润州的英威,言外却希望他勿忘保境安民的职责,与李商隐《重有感》“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的用意略同。
此诗向以善于摹写金山形胜见称。纪昀赞誉它“气象雄阔,到底不懈”,是当之无愧的。方回说杨蟠诗“葩藻流丽”,意谓写金山形胜,既能把握前后、左右,古迹、名城的特点,又能通过辞采流丽的语言来表现。全诗突出“陪”、“游”、“回”三字,却一点不见痕迹。二、三联尤能发挥诗人运用偶句的特长,自然流转,上句既佳,下句尤胜,珠联璧合,倍见精彩。作者同时又作《甘露上方》,其首联云“云捧楼台出天上,风飘钟磬落人间”,二者可谓异曲同工。此外,此诗又是七律中“格高调响”的典型,音节浏亮,雍容不迫,读来琅琅上口。
(陶道恕)
相关阅读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439.html
上一篇:送客入蜀-古诗译文赏析(杨凝)
下一篇:七夕-古诗译文赏析(杨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