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

杨慎

夜泊中岩下,扁舟对万峰。一星高岸火,几杵上方钟。

水落滩声急,云低雨意浓。何人吹铁笛,潭下恼鱼龙。

【作者】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世宗时,因议大礼直言强谏,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在边荒之地,无书不读。其著述之丰,明代推为第一,多达一百余种。诗文有复古倾向。贬谪之后,其诗多感愤之作。亦能词曲,对民间文学也颇重视。有《升庵集》《陶情乐府》等传于世。

《夜泊》原文赏析-杨慎

【赏析】

正德十年(1505)正月,杨慎因祖父病故在家守孝。十二月返京,与布政伍符邻舟,唱和下江陵。这首诗就是途经中岩时所作。

首联直点主题,道出泊舟的时间、地点与地理环境。中岩在青神西南十五里左右的岷江岸上,“三石峰平正如高楼巍阙”“前二峰后一峰,如品字。前二峰之间,容一径,可以并行。至中峰之下有石室,诺短那庵也”(《吴船录》卷上)。江上望中岩,隔岸数山,回流峻壁,冥壑复磴,竹树朦胧。僧舍佛刹,累累缀壁,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其岩壁四周多宋元人题名。诗人夜晚泊舟于此,正是急于翌日饱览中岩风光。因是夜泊,故一叶扁舟虽面对万峰,却一无所览。“夜泊”二字虽是写实,说明泊舟的时间,但诗人却借这两字将中岩迷人的景色统统隐去,只剩下周围灰蒙蒙的天地、灰蒙蒙的群峰、灰蒙蒙的江野。一切似真非真,处在缥缈朦胧、悠然静穆的氛围之中,这就为下联作了很好的铺垫。

颔联写“夜泊”的见闻,是远景。正因为周围一片朦胧,所以对岸那高岩上的一点火光,才格外明亮,仿佛是悬在空中的星光一样;正因为周围一片静谧,所以从远方传来的雄浑厚重的几杵钟声也才分外震耳。这里“火”是写眼中所见,“钟”是写耳中所闻,其耳闻目睹无一不与“夜泊”紧密相连。

颈联写“夜泊”的感觉,是近景。诗人由远及近,由闻见转入写自己在舟中的直接感受,因夜晚泊舟中岩下,无法看清水流,亦无从得见云雾,但从河水下落时汹涌澎湃的涛声中,诗人体察到了此处浪急滩险;从沉闷潮湿的空气中,诗人感知到了乌云低沉,风雨将至。“落”“急”写舟下之水,“低”“浓”写空中之云。上、下皆在诗人身边,又皆在夜晚出现,不言“夜泊”,却又紧紧联系着“夜泊”。这里诗人写浪急滩险,风雨将临,又未尝不是一种寄托?诗人此次还京,仕途前程,风雨险阻,实难预料,其意味颇为含蓄绵长,并为尾联的抒情作了伏笔。

尾联诗人由“夜泊”中岩的所见所闻所感,飞驰想象,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这是形容笛声高昂有如龙鸣,又唐李肇《国史补》载,“李舟得村舍烟竹,截以为笛,鉴如铁石”,赠与李牟,牟“月夜泛江,维舟吹之,廖亮逸发,上彻云表。俄有客……请笛而吹,甚为精壮,山河可裂。……舟著记,疑其为蛟龙也”。故后人多用吹铁笛、愁鱼龙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如陆游“戏拈铁笛吹出塞,水涌月落鱼龙愁”。诗人此次返京,心情是极其愉快的。这是因为他的祖父死后受到朝廷殊荣,追封少保;而他自己又将步入翰林,担任经筵展书官。诗人正是风得意、踌躇满志之时,因此在这首诗中,便化用马融《长笛赋》和李肇《国史补》的典故来抒发自己不怕急流险滩,不惧风雨将临,千难万险都无法阻挡他乘风破浪,大展雄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突出听觉、视觉和触觉,由远及近,大笔挥洒,气势雄浑而又疏密有致,紧紧围绕着“夜泊”落笔,形象鲜明,仿佛一幅水墨图呈现在眼前。“一星高岸火,几杵上方钟”,画龙点睛,明写火光与声音,暗衬人物的活动,是未见人而人影毕现。“水落滩声急,云低雨意浓”,耐人寻味,明写水流风雨,暗喻仕途前程,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尾联抒情,化用典故,十分贴切。全诗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清新绮丽,堪称佳作。

(黄淑珍)

文章标题:《夜泊》原文赏析-杨慎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450.html

上一篇:《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原文赏析-杨慎

下一篇:《层台驿》原文赏析-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