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谢潭三首

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帏急看紫巉岩。

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

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自去年花。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舟过谢潭三首》原文赏析-杨万里

【赏析】

《舟过谢潭》,是孝宗淳熙七年(1180)诗人从家乡吉州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任途中所作。

第一首写在疾驶的舟中所见。诗人这次赴广州,是溯赣江而上,越大庾岭入今广东境,再沿浈水(今北江)至真阳、广州。开头两句,写风向由向北忽而转成向南,顺风行驶,舟行迅疾,转眼间已经由黄田到了谢潭(黄田、谢潭,当是赣江上游地名)。两句中“才”、“忽”、“转眼”等词语迭见,表现出客观物象的瞬息变化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生动地显示出船行的迅疾与舟中人意外的喜悦及轻快感。

接下来两句,写在疾驶的舟中忽然瞥见山峰的情景———“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帏急看紫巉岩。”巉岩,本来形容岩石险峻,不生草木,这里指代峻险突兀的峰峦。舟行中忽然仿佛瞥见船外有一座山峰的影子,掀帘急看,那突兀险峻的紫色峰峦已经扑到了眼前。这里突出表现的仍是船行的迅疾。上句还是仿佛若有所见的缥缈峰影,下句却已是巉岩突兀在目,从仿佛瞥见到“褰帏急看”,不过瞬息间而已。这里利用同一物象在短时间内所引起的不同视觉感受,既透露出船行之快,也表现出旅人的突兀新奇感。

第二首写荒江舟行所见草青芦白的景象。起两句写夹江百里的荒寂与江流的弯曲。赣江上游,地当大庾岭北,相当荒僻,“百里没人家”的情景自是纪实。正因为荒寂无人,江流又弯弯曲曲,就更感到寂寞难耐,故说“最苦”。

三四两句,转写寂寞旅程中所偶然发现的两种异时而并存的自然景象:“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诗人这次南行,是在天。山岭上朝阳的一面,今年春天的草叶已经返青泛绿,而近岸的水边,芦苇还残留着去年天开的白花。春草秋芦,异时而生,在通常的概念与印象中,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一个画面上的。但大自然中却真实存在这种新故相映的景物。诗人敏锐地发现了,并感受到大自然毕竟丰富多彩,于是将它们毫不费力地描绘出来,不加任何说明,因为它们本身就含有无限的诗趣。

第三首写船行过程中欣赏斜阳映山的景色。“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这两句意态安闲从容,画出在缓缓舟行中边饮酒边观赏景色的情景。“才闭又还开”,暗示一景刚过,一景旋来,启下两句。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中国古代山水画,常用力描绘山的皱褶,这里用“万皱”来形容“好山”,正是将画法移于诗,用画笔来表现山之美。不过,这两句着重表现的却是“斜阳”对美的发现所起的作用。在平常情况下,“好山万皱”是不易被注意的,但在斜阳映照之下,山的每一皱褶毕露无遗,它的姿态美充分显示了出来。“拈”有拈取之义,用在这里,显得新颖生动。

钱锺书曾指出杨万里诗擅长写生,“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这几首旅途即景之作正是绝妙的写生。它的成功,主要是善于捕捉转瞬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自然景物,用浅切明快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像一三两首的后两句,这种快速写生的特长体现得最为显著。这一类诗,往往能给读者以新颖的美感。

(刘学锴)

文章标题:《舟过谢潭三首》原文赏析-杨万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478.html

上一篇:《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三首》(其一、其二)原文赏析-杨万里

下一篇:《明发房溪二首》原文赏析-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