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
苏州欲见石湖老,到得苏州发更早。
锡山欲见尤梁溪,过却锡山元不知。
起来灵台在何许?回首惠山亦何处?
人生万事不可期,怏然却向常州去。
【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赏析】
这首诗编在《朝天续集》,作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题内“范参政”,指曾任参知政事的范成大;“尤侍郎”,指曾任礼部侍郎的尤袤。这诗是作者路过无锡寄怀范、尤之作。
“苏州欲见石湖老,到得苏州发更早。”石湖老,指范成大,他晚年退居故乡吴郡(今江苏苏州)石湖,号石湖居士。开头两句追述“过无锡”以前的情事:原想路过苏州时去拜访石湖老人,可是到了苏州却因为出发比预期更早而未果。这里揭示出主观愿望和客观情况的矛盾。
接下来两句,揽入本题:“锡山欲见尤梁溪,过却锡山元不知。”锡山,即无锡的别称;尤梁溪,指尤袤(梁溪是无锡城西水名,源出惠山,这里以其居地称之)。作者走的是水路,晚间行船,五更时过无锡,或因酣睡未醒,所以船虽已过其地而并不知。苏州欲见石湖而未能,无锡欲见梁溪而又错过。两处与预期的目的相左,正为结尾的感慨蓄势。以上四句,两两相对,“苏州”、“锡山”重复,“梁溪”、“石湖”相对,轻松洒脱中见出巧思。两处“欲见”而未见,引出“寄怀”。
“起来灵台在何许?回首惠山亦何处?”灵台,疑指苏州城西南的灵岩山;惠山,在无锡城西,为江南名山。两句分承一二句与三四句,说五更后起来,不但苏州灵岩早已不知何所,就连无锡惠山也回首渺然了。这里透出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是在两处“欲见”而未见的基础上再作一番渲染,使结尾的感慨更显得水到渠成。这两句也相对成文,笔致摇曳生姿。
“人生万事不可期,怏然却向常州去。”第七句总束上文,发抒感慨,点明主旨;第八句是感慨的余波,既续点行程,又留下不尽的余味。从旅途中两次预期的行动没有实现,引申出“人生万事不可期”,似乎有些小题大做,实际上很可能是诗人胸中先就郁积了这一段感慨,旅途中的情事不过触发了这种感慨而已。
短篇七古,与长篇之纵横驰骤、开合变化、淋漓酣畅、雄奇豪放者不同,这首七古写得疏朗、洒脱,仿佛略不经意。全诗只八句,但前四句却像是长篇七古的开头,似乎下文还有一大段酣畅淋漓的描绘和抒情。而作者却在稍加渲染之后突然收笔。这样一种开头放,收尾急,中间几乎等于空白的写法,构成了这首短篇七古特有的韵味,使读者在感到突兀之余,去涵泳玩索寓于轻松流畅中的人生感喟。
(刘学锴)
文章标题:《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原文赏析-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