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二首
张琰
腰间插雄剑,中夜龙虎吼。
平明登前途,万里不回首。
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
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
朝发山阳去,暮宿清水头。
上马左右射,捷下如猕猴。
先发服勇决,手提血髑髅。
兵家互胜负,凡百慎前筹。
【作者】
张琰:(?—1276?)字汝玉,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人。有节概。补州牙兵。随制置李庭芝溃围,战死。
【赏析】
张琰,南宋广陵人。曾在李庭芝部下当州牙兵(麾下掌旗的兵)。元兵破城后,在撤退途中,众将士逃散,唯有张琰一人奋力抵抗,终于以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张琰这种英勇顽强的献身精神的形成,可以在这两首《出塞曲》中找到根源。
第一首以出征为中心,抒写从军参战的目的。雄剑是传说中干将所铸宝剑之一。“中夜”即半夜。《拾遗记》、《殷芸小说》、《世说新语》等书中都有关于名剑作龙虎吼的记载,这里拿剑的吼叫思动反衬佩剑者杀敌守土的壮志。第三四句写进军。作者以“不回首”承接“平明”、“万里”,这样,不但在艰苦的行军中突出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而且在极艰苦与极高尚之间留下空白,形成悬念,因而自然地导入后半篇。五六句用“当”与“岂为”配合,“野死”与“印如斗”对照,从侧面点明没有个人打算;最后两句以“壮节”、“千古后”作结,从正面交代作者的追求与目的。这首诗出自一个州牙兵的手笔,其不为“印如斗”的思想情操,足使古往今来千百篇“卒使功名建,长封万里侯。”(张宣明《使至三姓咽面》)“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一类诗句相形见绌。
第二首以征战为中心,寄托只要精心谋划就能克敌制胜的用意。一二句中的“山阳”、“清水”不但是两个地名,而且同其他词语配合,使诗中有山有水、有朝有暮,进而从时间和地域两方面写艰苦而神速的进军。古代山阳县有好几个,这里当是指商州之山阳,在今陕西商州之南;清水当是指今甘肃的清水县。“上马”两句写主人公高超的武艺,可以同“左射右射必迭双”(《李波小妹歌》)、“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曹植《白马篇》)并读。五六句说取胜。其中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是果。同时,“勇决”承上四句,“先发”启末两句;而且句中用上“血髑髅”这样骇人视听的字眼,还有突出主人公性格的作用。最后两句中,“凡百”泛指一切事,这里是指军事而言;“前筹”本来是指张良借用刘邦面前的箸(即筷子)为其指划筹谋的故事,这里是策划、谋划的意思。这两句点明作者的立意:“兵家”句退一步说胜败并不足怪,“凡百”句接着说只要当权者对战略、战术精心策划,那么,骁勇的战士就一定能夺取胜利———张琰生当南宋末年,在那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能够有这种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首采用乐府古题写成的军旅生活诗,上继汉魏以来征戍诗作(包括民歌)的优良传统,活现出一位以身报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勇猛顽强、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英雄形象,读来慷慨悲壮,大有盛唐边塞诗的气势。但是,诗中又有以身殉国的明确表示,有“兵家互胜负”一类的议论,因而又具有南宋末年特殊的时代气息。在描写中作者有意识地学习了前代文人诗歌的创作经验,同时又借鉴了民歌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诗歌不奥亦不浅、不典亦不俗、自然流畅而又严谨整炼的艺术风格,在同类作品里,是很有特色的。
(李济阻)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出塞曲二首》原文赏析-张琰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822.html
上一篇:《进峡》原文赏析-张衍懿
下一篇:《游华不注》原文赏析-张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