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祐二年岁旦二首

郑思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

【作者】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连江(今属福建)人。少为太学上舍,应博学宏词试。元兵南下,痛国事日非,上书,不报。后隐居苏州。工墨兰,兼工墨竹。有《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郑所南先生文集》等。又有《心史》,明崇祯十一年(1638)苏州承天寺浚井时被发现,有说为后人伪托。存世画迹有《国香图卷》等。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原文赏析-郑思肖

【赏析】

德祐二年(1276)三月,元军攻下临安,帝㬎和全、谢二太后被俘。这年元旦(即岁旦),诗人郑思肖在元军占领下的苏州,一方面已经预感到山雨欲来的形势,一方面又不甘心大好河山之断送,于是满怀郁愤,写成了这两首诗。

先看第一首。起句中的“胆”指胆略。全句意谓徒有报国之志,怎奈无力回天。一开始便以不能救国自责。次句著一个“空”字,意谓无可奈何,只能垂泪,写足上句之意。两句中诗意跌宕,作者的忠贞之情即在跌宕中推向高峰。中间四句从社会方面写逢人垂泪的原因。“中国梦”指希望南宋强大和一统江山的幻想,句末缀一“梦”字,表明作者也知道这种幻想的不切实际。《下泉》是《诗经·曹风》中的一篇,反映的是曹国人民在国家混乱、民生艰难的情况下求安望治的思想。郑思肖此诗,前一首中有“天高问岂知”,后一首中有“报国是何人”,可见诗人是在借《下泉》之诗抒写自己的心声。不过,诗中冠以“万古”二字,似乎还在说:《下泉》诗传唱千年,但曹国人民那样的痛苦却从未断绝。这里诗人把自己的哀伤同万古兴衰治乱联系在一起,内容更为丰富,意义也更为重大。“日”喻皇帝。“日近望犹见”是反衬,经这一衬,天的“高”而难“问”就愈突出———作者在此对当权者微露失望之情。尾联中的“朝朝”表示盼望之切,“汉旌旗”代表南宋政权。第三句“中国梦”所指,第四句“《下泉》诗”所喻,以及五六句“望”、“问”的内容,其实全包括在“汉旌旗”三字之中,因而作者用这样一句结尾,可谓是收得充实、有力。

再看第二首。“有怀长不释”是说有一种心事常常放不下。什么心事,作者没有立即解释,反倒先用“一语一酸辛”来表示此“怀”在他感情上的反响。这样安排,增强了诗篇的抒情性,“怀”的内涵也越发惹人注目了。“此地”以下四句是对“怀”的内容的说明。“此地暂胡马”:对元军占领苏州表示轻蔑;“终身只宋民”:表示自己对宋朝忠贞、坚定的态度。这两句中的“暂”字、“只”字分量很重,在抒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交代诗人伤怀的另一原因。这两句形式上是使用反问,表达的却是对报国决心的强调和肯定。末二句收束全篇。有“此地暂胡马”和“读书成底事”二句在前,“耻见”两字便显出千钧之力。“荒城梅又春”是这两首诗中唯一点题的诗句,一个“荒”字写尽了元军占领下苏州的情状,一个“又”字表达的是作者逢春愈益伤神,所以这一句又可看作是主题的形象概括。

这首诗写亡国前的痛楚,感情极为深沉。据说郑思肖在宋亡以后“遇岁时伏腊,辄野哭南向拜”。(卢熊《苏州府志·郑所南小传》)这两首诗长歌当哭以迎岁旦,并于诗中明确写入“朝朝向南拜”,可见他对宋朝眷恋之深。

全诗意虽凝重,语句却不板滞。多处使用转折手法,诗情更显得跌宕跳跃。如两首的起句“力不胜于胆”之后,继以“逢人空泪垂”;“有怀长不释”之后,继以“—语一酸辛”。再如“一心中国梦”叙说恢复的希望,“万古《下泉》诗”却示意这种希望自古难全。“日近望犹见”退一步说,“天高问岂知”则逼进一层:宋帝近在临安,犹可望见,而朝廷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结局将如何呢?仰面问天,可是天高难问。这些都是从转折中表现深情,因而具有愈转而愈深的艺术效果。

(李济阻)

文章标题:《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原文赏析-郑思肖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945.html

上一篇:《咏制置李公芾》原文赏析-郑思肖

下一篇:《伯牙绝弦图》原文赏析-郑思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