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作者】
郑协:生卒年不详。宋末遗民。其诗收入《天地间集》。
【赏析】
出现在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优美、宜人的:有亭有渡,自然可憩可览;流平岸,草芊芊,方见春意盎然;一川晚照,正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候;人无事闲立,恰好景与神会;此时杨花扑袖成色,鹃啼入耳成声———诗中形、神、光、色、声,动、静兼备,境界很美。
但是,出现在这首诗中的景物又略嫌寂寞:不但于亭基曰“寂寞”,于渡曰“野”,明确表露了作者感情,即使写春流也只说“平岸”(不同于“涨岸”、“拍岸”),写人只说“闲”说“立”,写杨花只说“满袖”(是停止、冷落的,不是飞舞、生动的)———全是静谧、恬淡的。诗末的杜鹃,虽然声声聒耳,但“鸟鸣山更幽”,这几声鹃啼,却恰恰反衬了环境的清幽和作者的孤独。
景色是优美、平静的,论理,人也该是被陶醉而心无纤虑的。其实不然。此诗主人公的感情是凄楚悲凉的,心潮是起伏不定的。主人公在想什么?他在痛悼亡宋,在为元朝入主中原而饮恨泣血。这,只要品味一下“听杜鹃”三字,读者就会明白。杜鹃,据传是望帝的魂魄所化,它的叫声凄厉哀婉,令人愁绝。作者是南宋遗民,他听泣血鹃声而动情,涌上心头的自然是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假如我们再把这鹃声放回到诗中所描绘的那个特殊环境中去,那么问题就更明显了:亭基寂寞,野渡无人,作为亡国孤臣,作者感到的应该是难堪的凄凉。春流已涨,春草又绿,然而国复何时?这里透露的不只是时不我待的焦虑,更多的是报国无日的怅惘。此时夕阳将下,鸟入林,兽归窟,作者不禁想到人将焉归?所恨的是野渡无舟可济,诗人只好任杨花牵惹情丝,凭鹃声献愁供恨了。
这首诗以含蓄不露见长。诗歌的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国旧诗多是篇幅短小的抒情作品,因而人们更注意含蓄。梅圣俞说写诗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司空图也特别欣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的风格。郑协此诗通篇写景,但因为选材得当,描写有术,所以能够既婉曲又真切地表露作者心迹,算得上一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佳作。
(李济阻)
文章标题:《溪桥晚兴》原文赏析-郑协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952.html
上一篇:送客之江西-古诗译文赏析(郑锡)
下一篇:《滞客》原文赏析-郑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