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青轩

朱彝尊

天书稠叠此山亭,往事犹传翠辇经。

莫倚危栏频北望,十三陵树几曾青?

【作者】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chànɡ),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后革职,归家潜心著述。博通经史,长于诗词古文。诗风雅健浑朴,与王士禛并称为南北两大诗人。词学姜夔张炎,为浙西词派创始人。有《曝书亭诗文集》。

《来青轩》原文赏析-朱彝尊

【赏析】

这首《来青轩》诗,作于康熙十年(1671)朱氏四十三岁时。前一年八月,他自山东游北京。这年正月,他同友人潘耒、李良年、蔡湘等游北京西山,写了一些游览诗,颇有题壁传抄之盛,《来青轩》是其中之一。“来青轩”,在北京西山香山寺内。香山是西山名胜,重峦叠翠,泉水流清,金、元、明的皇帝都在此营建离宫。香山寺是当时香山最大的寺院(旧址已毁),据《帝京景物略》,明世宗幸临香山寺时,说西山一带,香山独有翠色。以后明神宗就为寺中殿侧的一个轩堂题名“来青”。朱氏来游时,距明亡已二十八年,这时他的故国之思,还没有消除,因此就由“来青”这个名称的触动,引起他在诗中隐约地抒发了这种思想。

起句,“天书稠叠此山亭”,稠叠,谓多,意思是寺中轩亭有很多皇帝的题字。据《燕都游览志》,香山寺的“来青”“郁秀”“清雅”“望都亭”四个匾额都是明朝皇帝写的。(注:据钱谦益《香山寺》诗自注,谓香山“独有秀色”是神宗,写“来青轩”匾是慈圣皇太后。)诗中竟称亡国的前朝皇帝写的字为“天书”,其崇敬怀念之情,从一“天”字露出“笔法”,虽是隐约,但颇大胆。次句,“往事犹传翠辇径”,接着说,明朝皇帝曾经多次乘车来游此地。“翠辇”,皇帝乘坐的车,用这两字,语气没有“天书”重,但也仍露敬恋之意。这两句介绍来青轩名称来历及以前情况,用实写起,比较直致,是画龙身的普通笔墨;然而它为下面两句塑造了躯干,便于后文腾空运转,着墨无多,作用切紧,也是显得朴实简练的。最后两句:“莫倚危栏频北望,十三陵树几曾青?”就轻妙地以画首、点睛之笔,使整首诗变成盘旋空际,精神生动、活现的神龙了。“十三陵”在今北京昌平,位居西山之北的天寿山下。从成祖到思宗,明朝皇帝死在北京的有十四个,代宗不建陵,共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墓筑在那里。诗借“来青轩”的“青”字作生发基点和转接关捩,表示不要再夸香山寺可以看到多少青翠山色了,倚栏北望。十三陵那片大山就没有多少青松翠柏的颜色浮现了。国家一亡,皇陵的树木可能是遭到砍伐伤害的。即使砍伐不严重,树色犹青,但在留恋明朝的人看来,也会从内心唤起一种凄凉、黯淡之感,青也就不会见其为青了。所以陵树不青,是亡国的象征;伤痛陵树不青,是留恋故国的人的心情的写照。诗把“来青轩”的“青”和十三陵的“青”,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不加评议,暗寓今昔对比之情,隐寄亡国之痛,纯用白描,又写得含蓄、深沉。“十三陵”句是画首,“青”字是点睛,淡云轻雾中,鳞爪隐现,而感情寄托的全龙,依然首尾可辨。

朱彝尊的诗,宗唐为主,兼学宋人。有堆砌典故的,如《风怀二百韵》;有雄浑遒劲的,如游山西诸诗;有通俗、活泼的,如《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及游广东诸诗。这一首诗虽是白描,却写得很含蓄,而且音节风调俱佳,在他的绝句中,应算上品。他有一首《百字令·度居庸关》词,下片有这样几句:“十三园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旧事惊心,长途望眼,寂寞闲亭堠。”思想内容和这首诗接近,可以参看。近人王文濡评这一首诗说:“从一青字,生出故国兴亡之感,语愈蕴藉,意愈深长。”是中肯的。诗的妙处,就是善于抓住一个点,使这个点代表一片,透入许多深层;或者说使这个点变成能够传出全体精神的眼睛。

(陈祥耀)

文章标题:《来青轩》原文赏析-朱彝尊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5060.html

上一篇:《晚次崞县》原文赏析-朱彝尊

下一篇:《鸳鸯湖棹歌》原文赏析-朱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