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注释】
①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②孤光:这里指月光。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
人生一世恍如一场大梦,已经历了几度清凉之秋?到了晚上,凉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响,已经响彻回廊,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缕银丝。
酒虽有却为客人稀少发愁,月亮明亮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和我一同来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举起冷杯残酒,凄凄然向着北方怅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中秋,格调凄婉、低迷,饱含着人生如梦的感慨,是词人被贬后沉郁心情的写照。
上片借景抒情,满是落寞惆怅。前两句起笔高迈,以理先行,抒发世事如梦的感慨,苍凉凄婉,为全词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言世事如梦,一方面是写自己往昔的岁月不堪回首,另一方面也说明词人对人生所抱的亦是一种冷漠和厌弃的态度。“几度”二字,写光阴似箭,韵味十足。“新凉”是词人对往昔美好年华的哀叹。后两句与第一句照应,用身边之景衬人生之叹,情感上更进一步。词人在这里巧妙地选取了秋风和落叶两个物象,使之与自己的情感完美融合,形象贴切,效果甚佳。
下片抒写人生感慨。“酒贱”一句,暗写词人当时所处的悲惨境地,因罪遭贬,世态炎凉,这时候方知世人所重的只是权势富贵。“月明”句,写词人是被小人所害。最后两句落于情语,此时词人心中深含着无限凄凉和哀伤落寞。“北望”二字写词人壮心不改,并没有因眼前的困境而消沉,他对于朝廷仍然抱有希望,对于人生也仍然怀有希冀。
这首词篇幅虽短,但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感情真挚,令人读之不禁心酸。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词作赏析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翻译赏析,(宋)苏轼词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