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注释】
①牛衣:麻衣,草衣。
②漫:很,非常。
③野人:农夫。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响起剿车的支呀声。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日头当头又使人口渴难耐。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吧。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鉴赏】
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太守之时,那年春旱,苏轼到城外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入夏后果得喜雨。在回石潭谢神的途中,词人意气风发,作《浣溪沙》五首,此为其四。本词叙写词人在乡间的所遇所感,颇有田园风味。
上片写初夏的田原风光。枣花轻轻飘落,词人的衣襟亦簌簌迎风,村南村北缫丝的声音不时入耳,间杂着古柳树影下卖黄瓜老人的吆喝声。这些景物都是最具有乡村特色的,词人将它们巧妙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妙的乡间图画,让人读之如身在其中。
下片写词人自己的感受和行踪。前路漫漫,酒意困乏,他实在是想喝一杯清凉的茶水,于是“敲门试问野人家”。讨茶的方式本来是多种多样的,但像词人这般富有意味的讨法恐怕并不多见,这一方面写乡风之淳朴,同时也再现了词人本人对乡村生活的享受——一场大雨之后,词人和村民们一样欢心。
本词绘景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清新淡雅,脉脉含情,为宋词词境的拓展作出了贡献。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词作赏析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文章标题:《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翻译赏析,(宋)苏轼词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