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泽

李商隐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膜。

《梦泽》原文赏析-李商隐

【赏析】

对生活现象挖掘愈深,概括就愈广,作品就愈具普遍意义,因而也就愈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和联想。这是文艺创作和鉴赏的一条规律。这首《梦泽》可以为这条规律提供一个生动的例证。

这是诗人途经梦泽一带的时候,因眼前景物的触发,引起对历史和人生的联想和感慨,而写下的一首诗。梦择,这里约指今湖南北部氏江以南、洞庭湖以北的一片湖泽地区。大中元年(847)暮,作者由长安赴桂林途中, 曾经行这一带。这首诗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

首句写望中所兄梦泽荒凉景象。茫茫湖泽荒野,极目所见,惟有连天的 白茅。旷野上的悲风,吹动白茅,发出萧萧之声。这旷远迷茫,充满悲凉肃杀气氛的景象,本来就很容易引起人们怀古伤今的情感。加上这一带原是楚国旧地,眼前的茫茫白茅又和历史上楚国向周天子责包茅的故事有着某种意念上的联系,闶此,在诗人脑海里就自然而然地映现出一连串楚国旧事的叠印镜头。而变得越来越清晰的,则是平常最熟悉的楚宫细腰故事。

楚灵王好细腰的故事,先秦两汉典籍中多所记载。诗人在选择、提炼这些历史传说材料时,选取了比较典型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后汉书·马廖传》)的记载,但范围却由“宫中”扩展到“满城”,为害的程度也由“多饿死”变成“葬尽”,这当然是为了突出“好细腰”的楚王这一癖好为祸之惨酷。但“葬尽满城娇”的想象却和眼前“悲风动白茅”的萧索荒凉景象分不开。今日这悲风阵阵、白茅萧萧的地下,也许正埋葬着当日为细腰而断送育春与生命的女了的累累白骨呢!眼前的景象使诗人因历史想象而引起的悲凄之感更加强烈厂。

楚王的罪孽是深重的,是这场千古悲剧的制造者。但如果只从这一点上立意,诗意便不免显得平常而缺乏新意和深意。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对这场悲剧有自己独特的深刻感受与理解。三、四两句,就是这种独特感受的集中表现。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由于楚灵王好细腰,这条审美标 准竟风靡一时,成了满城年轻女子的共同追求目标。她们心甘情愿地竞相为造就纤细的腰支而节食减膳,以便能在楚王面前轻歌曼舞,呈现自己绰约娇柔的风姿,博得楚王的垂青和宠爱。她们似乎丝毫没有想到,这是对自己青春的摧残,是在慢性自戕中将自己推向坟墓;更没有想到广好细腰”的楚王是葬送自己青春与生命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些终于熬成了细腰,在楚宫歌舞中“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的幸运者,也似乎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这祥的细腰歌舞又能持续多久呢?今日细腰竞妍,明日又焉知不成为地下的累累白骨!这自愿而又肓目地走向坟墓的悲剧,比起那种纯粹是被迫而清醒地走向死亡的悲剧(例如殉葬);即使不一定更深刻,却无疑更能发人深省。因为前一种悲剧如果没有人出来揭示它的本质,它就将长期地以各神方式不受阻碍地持续下去。这两句中,“未知”、“虚减”,前呼后应,正是对盲目而自愿的悲剧的点睛之笔。它讽刺入骨,也悲凉彻骨。这种讽刺之中有间情。但又不是一般地同情她们的处境与命运,而是同情她们作为悲剧人物所不应有的无知、愚蠢和灵魂的麻木。因此,这种同情之中又含有一种悲天悯人式的冷峻。

就这样,诗人将用笔的重点放到这些被害而又自戕的女子身上,从她们的悲剧中发掘出这种类型和性质的悲剧深刻而内在的本质。因而这首以历史上的宫廷生活为题材的小诗,在客观上就获得了远远超出这一题材范围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人们从诗人所揭示的生活现象中可以联想起许多类似的生活现象,从弥漫楚国宫廷上下,举国皆受其害而不自知的“细腰风” 中联想起另一些风靡一时的现象,并进而从中得到启迪,去思考它们的本质。清代注家姚培谦说普天下揣摩逢世才人,读此同声一哭矣!(《李义山诗笺注》)另一位清代注家屈复也说:“制艺取士,何以异此!可叹!”(《玉谿生诗意》)他们所说的,当然并不是《梦泽》的主题(它的实际主题应该是对“虚减宫厨为细腰”这种生活现象的本质的揭示),但作为对《梦泽》主题典型性与普遍意义的一种理解,却是相当准确而深刻的。

(刘学锴)

文章标题:《梦泽》原文赏析-李商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7681.html

上一篇:《无题》原文赏析-李商隐

下一篇:《端居》原文赏析-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