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排名第15名:杜甫的《登高》。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杨伦《杜诗镜铨》)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7 | 在100篇中排名:58 |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6 | 在100篇中排名:15 |
历代评点次数:25 | 在100篇中排名:10 |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10 | 在100篇中排名:17 |
文学史录入次数:6 | 在100篇中排名:42 |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236400 | 在100篇中排名:7 |
综合分值:0.5431 | 总排名:15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
无边落木萧萧下(2),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3),潦倒新停浊酒杯(4)。
【杜甫登高古诗注释】
(1)渚(zhǔ):水中的小沙洲。
(2)萧萧:风吹落树叶的响声。
(3)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4)新停:刚刚停止。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杜甫《登高》注释赏析-唐诗排名第15名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此诗为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登高时所作,是杜甫晚年七律臻于奇境的一大杰作。如果说《秋兴八首》奇在铺排,奇在照应,那么《登高》则在五十六字的范围内极尽律诗变化齐整之能事。《登高》全篇对仗,以首联为例,句间有对,当句有对,十四字中撷取六种典型秋景,就将秋之萧瑟、衰飒、凄戚的气氛营造得毫无剩义。一般来说,终章的对仗容易造成板滞之感,但杜甫此诗却无丝毫凝重、做作的痕迹,这主要在于诗歌的情感溢出章法。诗人胸中一团元气喷薄而出,并用极高妙的手法化于诗句之中,所以能给读者气势高浑、奔腾流走之感。论诗重格律的人往往对次联的“萧萧”、“滚滚”两叠词赞赏有加,清人沈德潜却认为“不尽”、“无边”更堪称奇。这些评价对把握诗艺均有启发,但颔联十四字不可分拆,无边落木萧萧而下,更显出秋气肃杀,不尽长江滚滚而来,仿佛在流逝中昭示自然的永恒。和首联写景以浓密见称相比,次联之景则胜在兴象。颈联由眼前之景转入抒怀。宋人罗大经激赞颈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杜甫用这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其一生漂泊、忧心难释的情怀,联系后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等诗句,可以更好地理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落句回到诗人当下状况,自然之秋催促着人生之秋,国愁未已而鬓发已苍,欲以酒慰愁怀却怎奈刚因病戒酒,“艰难苦恨”四字仿佛切齿而出,而常见的“潦倒”一词由诗人自己口中说出,也别有一番自怜与自嘲的味道,诗歌在万般惆怅中悠然而止,留给读者难以平复的余韵。
从明代开始,这首诗在杜甫七律中的地位就十分凸显。胡应麟称其“通篇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周珽更称其“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哉”。至清代以后它在老杜七律中的声名更大。乾隆皇帝御批其为“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杨伦更称其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此外像沈德潜、施补华、方东树等著名诗选家、诗评家都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赞誉,这些评价对引导后世读者的接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登高》一诗随着时代的推进,在选本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在古代,它只入选7次,位于《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之下,甚至不如《九日蓝田崔氏庄》,但在现当代入选率迅速攀升,跃居杜诗第二位,可与《登岳阳楼》比肩。再加上现当代的文学史教材也给予它相当高的地位。在杜甫入围百首名篇的十七首作品中,《登高》是六首七律中的第一首,这样看来,杨伦在《杜诗镜诠》中认为这首诗是老杜七律第一的提法,是很有见地的。
文章标题:杜甫《登高》注释赏析-唐诗排名第1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