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题解】

《拟古》九首,是陶渊明模拟汉魏古诗写的一组咏怀诗。《拟古》题目大概始于陆机,《文选》载其《拟古诗》十二首,其中十一首拟《古诗十九首》。《文选》还收录刘休玄《拟古》二首,也是拟《古诗十九首》。陶渊明的《拟古》虽未标明拟的是什么诗,但参考上述情况,拟的应该是《古诗十九首》以及类似风格的汉魏古诗。

这首诗是《拟古》九首中的第七首,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美人迟暮”的作品。有学者指出,其所拟的对象很可能是曹植的《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流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句解】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日暮时分,天空万里无云,显得何等澄澈。一阵阵春风吹送着微微的暖意,面对如此景色,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而春风又似乎特别有情,殷勤地传送着“微和”。“日暮天无云”,即目生情,出语清新自然。而“春风扇微和”,以“扇”这个动作把春风拟人化,“微”则细致体贴,极富情意。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佳人”,美人。富于青春活力的女子,面对如此清风朗月,自然激发出生命的热情,激发出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于是彻夜酣饮唱歌。如此“酣而饮”,是对春景的陶醉,也是对人生的陶醉。唐朝诗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叙写:“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虽则活动的内容不同,其心情则是一致的。

前四句写景抒情,写日暮之景直至清夜,而“美清夜”又暗含日暮,清夜之景又见于下文“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用笔错落互见,不同于陶渊明惯常的平叙手法,因为这首诗是拟古诗,在章法上也须向古诗靠拢。赏者当有会于心。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感此清夜之美,佳人既酣且歌,以不负此良夜。歌竟忽有所悟,念天下美好景物,皆暂得一时,转眼即逝,因而有叹。叹什么?叹好景不长,叹青春易逝,叹芳颜清歌难以永远得到他人的赏识……种种意绪,使人百感交集。“竟”,终、结束;“持此”,即得此、对此之意。

这种叹息,古今共有。如汉武帝《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又如曹丕《与吴质书》:“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凄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诚以为然。”都是乐极而生悲感者。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以下四句,有人理解为佳人歌唱之辞,而从内容来看,理解为佳人歌唱结束后自言自语的叹息之词似更贴切。状“月”而用“皎皎”,又以“云”来衬托;状“华(花)”而用“灼灼”(鲜明貌),又衬以绿叶。“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在如此美好的春夜里,佳人正像明月那么皎洁,鲜花那么妍丽。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人们对于美好的事物,往往会怀有患得患失之心。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心中印象越好,就越能想见她的惶恐、失意和焦虑。如今虽然美好,只是不能长久,这该怎么办呢?点明诗歌主题。

曹植诗说“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这是作者代佳人道出心中的苦曲。陶诗却是借佳人之口自传心曲,这轻轻的一声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深婉心曲。

陶渊明《拟古》(其七)原文翻译赏析

【评析】

这是一篇寓言体作品。诗篇借佳人的形象表达深厚的情感。高洁美好的情怀,对知音的渴望,美人担心迟暮的哀怨,都从这一佳人形象里表达出来。在《闲情赋》里,陶渊明也描绘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愿化身为美人穿的衣领、束的衣带、用的发膏等,在想象中亲近美人,这种想象之中传达出炽烈的爱情。陶赋中的想象,与屈原赋里神奇瑰丽的想象不同,它是平实的,更使人感到亲切;通过这些想象所表达的感情是炽烈的,所以更具有感人的力量。这首诗也是用晶莹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他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其实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钟嵘《诗品》评陶渊明:“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认为此诗不是一般的“田家语”,而别有寄托;认为此诗并非“质直”,而是辞采清丽。清人方东树也称赞此诗“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昭昧詹言》)。这种风格在陶诗中确不多见。

文章标题:陶渊明《拟古》(其七)原文翻译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8138.html

上一篇:陶渊明《拟古》(其八)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陶渊明《拟古九首》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