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斜川并序

陶渊明

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层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共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题解】

“斜川”,已不可详考。骆庭芝认为在栗里附近,陶注引其《斜川辨》曰:“后世失其所在。世人念斜川,若崑仑、桃源比也。庭芝生长庐阜,询之故老,访之荐绅先生,未有能辨者。……夫渊明,柴桑人也,所居在栗里。今归家、灵汤二寺之间,有渊明醉石,其旁有邮亭,曰栗里铺,则渊明故居必在于是。顾斜川之境岂远哉!”然渊明居处几经迁徙,不止栗里一地,难以据此确定斜川位置。

【注释】

[1]天气澄和:意谓天空清澈,气候温和。《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游斜川》诗曰:“气和天惟澄”,可与此句互证。

[2]风物闲美:意谓风光景物闲静美好。

[3]邻曲:邻里。

[4]曾(cénɡ)城:山名,即诗中所谓“曾丘”。清《江西通志·南康府》:“层城山在府治西五里,今谓之乌石山。晋陶潜《游斜川诗序》:‘临长流,望曾城’,即此。”丁《笺注》于“缅然睇曾丘”句下引《名胜志》:“曾城山即乌石山,在星子县西五里,有落星寺。”霈案:《天问》:“崑仑县(悬)圃,其凥(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淮南子·地形训》:“崑仑中有增城九重。”曾、增通。曾城山与崑仑中之增城同名,所以渊明又说:“遥想灵山,有爱嘉名。”

[5]鲂(fánɡ):《说文》:“鲂,赤尾鱼。”潘岳《西征赋》:“华鲂跃鳞,素鱮扬鬐。”

[6]和:指和风。

[7]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意谓不再为庐山嗟叹赞惊矣。南阜:南山,指庐山。古《笺》:“南阜,谓庐山也。凡诗中南山、南岭,亦即庐山。颜延之《陶徵士诔》又谓之南岳。”

[8]傍无依接,独秀中皋:意谓曾城山周围无其他山与之相依接,独自突出于中皋。秀:特异。皋:水边地。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中皋”、“东皋”,或方位有别。

[9]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意谓遥想崑仑中之增城山,而爱曾城与之同有嘉名也。崑仑乃神仙所居之山,故称之为“灵山”。有:语首助词。

[10]欣对不足,共尔赋诗:《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11]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古《笺》引《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又引《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其代序。”遂:竟。

[12]疏(shū):分条记录。

[13]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感叹时光流逝,岁月不待。意谓开年忽已五十岁,吾之生命行将结束矣。诗序曰:“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所谓“吾年”,指己之年龄,与“倏五十”相呼应。孔融《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开岁:古《笺》引《后汉书》冯衍《显志赋》:“开岁发春兮。”章怀注:“开、发,皆始也。”行:将。归休:指死。古《笺》引《庄子·田子方》:“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14]中怀:心怀。

[15]及辰:及时。《古诗十九首》:“为乐当及时。”

[16]惟:句中助词,起调整音节之作用。

[17]班坐:依次而坐。班:次也。序曰“各疏年纪乡里”,则此“班坐”应是据年纪之长幼依次而坐。

[18]湍(tuān):急流之水。弱湍:丁《笺注》:“悠扬之水也。”

[19]闲:静。矫:飞。

[20]迥泽散游目:意谓散游目于迥泽之间。迥泽:远泽。散游目:放眼四顾。《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张华《情诗》:“游目四野外。”

[21]缅然睇(dì)曾丘:意谓望曾丘而有所思也。缅然:沉思貌,又远貌。诗序曰:“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共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此皆由“睇曾丘”引起之感慨。此处之“缅然”作沉思解为佳。睇:望、视。

[22]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意谓此曾丘虽无崑仑增城九重之秀,但环顾四周亦无可比矣,犹诗序所谓“独秀中皋”。微:无。九重:《天问》:“增城九重。”匹俦:王叔岷《笺证稿》引《楚辞·九怀·危俊》:“览可与兮匹俦。”王逸注:“二人为匹,四人为俦。一云:一人为匹。”

[23]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意谓为宾客斟酒,并互相敬劝。接:《仪礼·聘礼》:“宾立接西塾。”郑玄注:“接,犹近也。”引满:丁《笺注》:“谓酒满杯也。《汉书·叙传》:‘皆引满举白,谈笑大噱。’”更:复。献酬:《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郑笺:“始主人酌宾为献,宾既酌,主人又自饮酌宾为醻。”酬:通“醻”。

[24]当:尚。《列子·天瑞》载荣启期语:“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25]中觞纵遥情:黄文焕《陶诗析义》:“初觞之情矜持,未能纵也。席之半而为中觞之候,酒渐以多,情渐以纵矣。一切近俗之怀,杳然丧矣。”中觞:陶注:“酒半也。”

[26]忘彼千载忧:《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27]极:尽。

陶渊明《游斜川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评析1】

渊明多有田园诗,而山水诗仅此一首。首尾感岁月之易逝,中间描写山水景物。“弱湍驰文鲂”以下四句,描写工细,上承玄言诗之山水描写,下开谢灵运山水诗之先河。渊明斜川之游盖仿王羲之兰亭之游也,《游斜川序》与《兰亭集序》,《游斜川诗》与《兰亭诗》相对照,悲悼岁月之既往,感叹人生之无常,寓意颇有相近之处。惟《游斜川序》朴实简练,仅略陈始末而已,不似《兰亭集序》之铺陈且多抒情意味也。

【评析2】

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岁次甲寅(诗序的“辛酉”,据逯钦立考证,应是“正月五日”的干支),作者年五十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他和二三邻里,偕游斜川。作者一面感年时易往,一面喜景物宜人,不禁欣慨交心,悲喜集怀。这诗真实记录了作者刚入半百之年的一时心态。斜川,其地不详,当在诗人所居南村附近。

诗开头四句写出游的缘由。张衡《思玄赋》说:“开岁发春。”开岁,指岁首。随着新岁来临,诗人已进入五十之年(有的刻本“五十”作“五日”,未可从)。古人说:“人上寿百岁。”(《庄子·盗跖》)由此常引出人们“生年不满百”的慨叹。进入五十,正如日已过午,岁已入秋,是极足警动人心的。孔融就曾说过:“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论盛孝章书》)首句用“倏”,意也正同,都表现出不期其至而已至、亦惊亦慨的心情。五十一到,离开回归空无、生命休止的时候也不很远,(《淮南子·精神训》:“死,归也。”《说文》:“休,止息也。”)要“念之动中怀”了。于是,在初五那天景气和美的良辰,他作了这次出游。

次节“气和天惟澄”以下八句,充分就“游”字着笔。在一碧如洗的天幕下,游侣们分布而坐。山水景物,一一呈献在眼前:近处是微流中的彩色鱼儿在嬉游,空谷中鸣叫着的鸥鸟在高飞。作者用较华采的笔墨着意写出游的、飞的都那样自得,空中、水底无处不洋溢着生机,这其中自然也含着他的欣喜和向往。再放眼远远望去,湖水深广,曾(通“层”)丘高耸,也构成佳境,令人神驰意远。特别是这曾丘(指庐山边上的鄣山),不仅使人联想到昆仑灵山的峻洁(《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淮南子》说:“昆仑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之树在其西”);而且它“旁无依接,独秀中皋”(尽管它不如昆仑山曾城的真有九重),顾瞩四方,无可与比拟者,也足以对人们的人格修养有所启示。序中说:“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我们正应感谢这曾丘,因为它的诱发,才给人间留下这好诗!

三节“提壶接宾侣”四句,写出好景诱人,邻里欢饮,使诗人不禁兴起“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的感念。这是对人生、对美好事物——诗中所写的风物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无限热爱、执着的人自然会产生的想法,作者把人们心中所有的感念,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真率地吐露了出来。

结尾四句,写出酒至半酣,意适情遥的境界。古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而作者却以高昂的意气唱出“忘彼千载忧”。他的人生观是超脱的。他又说:“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这是本有旷达胸怀、又加以“中觞纵遥情”的作者所发出的对良辰、美景、佳侣、胜游的热情赞叹,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颓废之歌是迥然异趣的。

鲁迅的遗墨中,有书赠“广平吾友”的这首诗的手迹(见《鲁迅诗稿》“附录”),虽没署写时日,但应和他发表有关评陶的若干名论的时间相去不远,是三十年代初所写的。从鲁迅对此诗的喜爱、肯定态度这一端,亦足以窥见本诗对后世人们的影响。

(曹融南)

文章标题:陶渊明《游斜川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8197.html

上一篇:陶渊明《咏三良》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陶渊明《游斜川序》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