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浑将军出塞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日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阳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题解】
浑将军,当指浑惟明,唐皋兰府(其地今由甘肃兰州、白银两市分治)都督。他曾任哥舒翰部将,天宝十三载(754)哥舒翰表奏他为云麾将军。从诗意看,此时浑惟明当在哥舒翰部下。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载或十二载,时诗人亦在哥舒翰幕府,很可能正随哥舒翰还朝居长安。这首诗赞颂浑惟明在沙场上的飒爽英姿和丰功伟绩,字里行间也不难看出诗人自己从军出塞的强烈愿望。
【句解】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汉家”,汉代。“浑邪”,或作浑耶、昆邪,匈奴部落名称。《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单于怒浑邪王屡为汉所破,欲召诛之,浑邪王即降汉。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浑氏即出自匈奴浑邪王,随拓跋氏迁徙到河南。这两句赞美浑将军出于汉代浑邪王一支,地位尊贵,兵强马壮。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部曲”,部属,原来是军队编制,后演化为私人所属军队的称呼;本诗指浑氏旧部。据载,唐贞观年间以浑部置于皋兰都督府辖下。这两句继续交代浑将军的身世背景。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控弦”,拉弓,这里代指士兵;“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阴山儿”,指生长在阴山脚下、擅长骑射的游牧民族青年。“大宛”,汉代西域国名,在中亚西亚匈奴地域西南边,盛产名马;大宛马又称汗血马。这两句写浑将军部下人马多来自游牧部族,阵容雄伟,兵强马壮。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银鞍”,以银为饰的马鞍;“玉勒”,以玉为饰的马头络衔;“蝥弧”,旗名,先秦时是诸侯之旗,这里泛指军旗。银鞍、玉勒、蝥弧,都是极言其军容装饰之华美。“逐”,追随;“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这两个字《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作“剽姚”,《汉书·霍去病传》作“票姚”,唐颜师古注:“票姚,劲疾之貌也。”这里代指唐军主将哥舒翰等。“骨都”,汉代匈奴有左右骨都侯,这里代称北方游牧民族。这两句形容浑将军部队的装备雍容华贵,浑氏则常常跟随有名的大将杀敌破阵。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汉代名将李广曾经抵御匈奴,威望很高,连匈奴都敬称他为“飞将军”。据载,李广非常爱护自己的部下,以致部下“咸乐为之死”。“卫青”,西汉大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卫皇后之弟,原为平阳公主家奴,后被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曾率军数败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学孙吴”,此处可能误用霍去病典故。据《史记》记载,霍去病作战更重实际的方策谋略,而不依赖古代兵法,汉武帝想让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这里以李广和卫青等名将来比浑氏,称赞他体恤部曲,作战时重视实际。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沙场”,平沙旷野,古时多指战场;“羽书”,带羽毛的信,这里指事关紧急的军中文书。“边庭”,就是前线。边塞昨天传来紧急军书,报警说前方有严重敌情。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日夜鸣
“角”,古代军中吹奏乐器,声音高亢激厉,作用类似于后世的军号;“画角”,意谓有雕饰的角。画角悲壮,刀剑鸣响,诗人拿这些声音来衬托作战前高涨的士气。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
“意气”,作战的斗志和杀敌的勇气。“动”,动辄,每每。这两句说浑将军不辞辛劳,心甘情愿万里作战,一年到头忙于征戍。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
“白草”,一种牧草,干熟时呈白色。“建”,竖立。这两句描绘边塞的空旷和辽阔,以及浑将军部下军容的严整。天上的黄云、地上的白草绵延不绝,难分前后;而军中号令严明,诸事井井有条。“黄云白草无前后”照应上文“万里去”,表明边塞之辽阔、征程之远;“朝建旌旗夕刁斗”则照应上文“一年行”,具体说明如何“辛勤”。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阳柳
“关西”,玉门关以西,唐代玉门关在敦煌以东安西(今属甘肃)附近。这里形容边塞条件艰苦,到了春天都见不到杨柳吐青。同时也暗示边地那些以侠勇著称的将士难以享受到来自京城的关注。此即王之涣《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意。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酣歌”,酒酣之余放声高歌。浑将军就要出塞了,诗人问他将要追随哪位大将出征。浑将军在送行的酒宴酣醉之后舞剑高歌,表现出万丈豪情。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绕朝”,春秋时候秦国大夫。“策”,有二义,一为策书,即简策之策;一为马箠,即鞭策之策。据《左传》记载,晋大夫士会因事奔秦,为秦所用。晋人为此而担心,派人把士会骗回晋国。士会中计返晋,临行,绕朝赠之以策,并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对文中“策”的解释,汉服虔主前一义,晋杜预主后一义。绕朝表示,并非秦国无人洞悉晋国的阴谋,只是有此见识的人即绕朝自己,其策略不被采用而已。后以“绕朝策”喻指有先见的谋略。“仲宣”,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粲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曾作《从军行》诗五首,颂美曹操西征张鲁得胜。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希望浑将军不要忽视自己临行所献军事策略,并祝愿浑将军早日得胜。
【评解】
此诗塑造了一个身先士卒、建功立业的爱国将军的形象。这也是高适边塞诗描写人物的代表作。
诗歌前面十句写浑将军的家世背景,称赞其所属部队阵容强大,士气高涨,立下赫赫战功。下面十句则对浑将军进行具体、集中的描写,表现其临危不惧、南征北战的英勇气质,生动形象,颇富表现力。末尾四句则点出送别的主题,将自己美好的祝愿送给对方。诗中巧妙运用多个典故烘托映衬,将浑将军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清潘德舆《批唐贤三昧集》称:“送人诗品,如此已足擅场,再约之则不足。”全诗用典众多而不板滞,充满豪情壮志,格调昂扬,正如清范大士《历代诗发》所评论的:“常侍七古,慷慨疏越,气韵沉雄,斧凿之痕一归熔化,才志养优,真承学之典型也。”
【诗人名片】
高适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世居洛阳。他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既是杰出诗人,又是战功卓著的将领。在唐代重要诗人中,他算是唯一取得较高政治地位者。
高适家境贫寒。虽然出身官僚家庭,父亲曾任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但到了高适的时候,家中已经日渐衰败,靠躬耕田垄过活。高适早年“性拓落,不拘小节”。二十岁时,他赴京求官,自以为唾手可得,写诗说“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谁知现实偏不使他如愿。他失意而归,长期客居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以求丐取给”,靠友人资助生活。
他爱交游,有游侠之风,以建功立业自期。除早年游历长安之外,他后来还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元二十年(732),高适北上漫游燕赵一带的时候,正值燕山一带发生北部游牧民族侵犯唐朝边境的战事。他投信安王李祎幕府,希望入幕从戎,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上。这时他作有《信安王幕府诗》。但愿望又一次落空,他只得抱恨而归。这期间,他以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了《塞上》、《蓟门五首》等边塞诗作。
开元二十三年,高适再次入长安应试,仍然落第。他在长安、淇上逗留了一段时间,约于开元二十五年末或次年初返回,继续客居梁宋。与前一段客居生活不同,这期间他曾几度外出。特别值得提起的是,天宝三载(744)至五载间,他与李白、杜甫结交,曾两度相聚,同游梁宋、齐鲁。他们一起饮酒出游,怀古赋诗。与李、杜二人的交识,推动了高适诗歌的创作。杜甫在《遣怀》诗中曾回忆这段交游生活:“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从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749),高适浪游无成。但这段时间,他常接触下层社会,因而对现实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写了大量杰出的边塞诗和反映民间疾苦、抨击朝廷权贵骄奢淫逸的作品。每写成一篇,常被传诵,由此诗名渐著。他在不少诗中也流露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痛苦情绪。这段时间是他诗歌创作的鼎盛期。
天宝八载,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已到知天命之年的高适才中有道科,授封丘(今属河南)尉,由此开始自己的仕宦生涯。但官职如此卑微,使他感到难以实现远大志向。而腐败、残酷的“吏道”,更使他不堪忍受。天宝九载冬,他北使清夷军(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当时属范阳节度使管辖)送兵,第二年春回到封丘。到天宝十一载,他就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到长安后,他曾与杜甫等旧游重会。不久,年过五旬的高适终于等来了机会。他接受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哥舒翰之聘,前往其幕中担任掌管书记。这次出塞,虽然也说不上如何得志,但相比首次出塞,高适自己还算比较满意。这年冬他随哥舒翰入朝,次年返河西。自入哥舒翰幕府起,高适仕途渐趋显达,他也把哥舒翰视为知己。
天宝十四载冬,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诏命病废在家的哥舒翰平乱,高适也被擢拔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由于杨国忠等弄权,耽误战机,以致哥舒翰战败,潼关失守,长安城被叛军攻破,玄宗出走四川。高适择小路追赶玄宗,在河池向玄宗面陈潼关失守的经过和原因,反映了士卒生活艰苦、有些长官只知享乐而军无斗志等情况。玄宗闻言,嘉其忠义,擢授侍御史,随又升为谏议大夫。
《旧唐书·高适传》说他“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他向玄宗献策,主张将国库所存钱粮拿出来招募士卒,聚集力量抗击叛军;玄宗欲使诸王分镇各地,高适竭力劝阻。唐肃宗至德元载(756),永王璘进兵江淮,高适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兼采访使,率兵讨伐。他与其它平叛军合力,将永王兵马击溃,永王被杀而乱平。此后,高适参加平定安史之乱,转战南北,功勋卓著,名震朝野。高适在朝为官,史书称其“负气敢言,权幸惮之”。肃宗乾元元年(758),权臣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在肃宗面前说高适的坏话,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詹事,留司东京洛阳。次年,他出任彭州(今属四川)刺史,上元元年(760)又转任蜀州(今四川崇庆)刺史。当时蜀地发生叛乱事件,高适参加了平叛之役。唐代宗宝应元年(762),高适被任命为成都尹,次年又升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攻取陇右,十月进占邠州、武功。唐廷震动,唐代宗逃奔陈州。吐蕃兵进占长安城后,因怕中计被歼,遂引军退去。此时高适率兵至长安迎战,给吐蕃兵以重创。广德二年,高适被召还京,离开西蜀。他在西蜀时虽无卓著政绩,但“政存宽简,吏民便之”。他回朝后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因功封渤海县侯。但转过年来,即永泰元年(765),即因病辞世。
可以说,高适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还是一位颇有胆识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后期仕途之通达,为唐代诗人所少有。以入哥舒翰幕为界,高适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前后两期。其主要成就集中在前期。后期尤其是至德元载以后,他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期逊色。在他的一部分诗作中,也流露出热中功名、片面为唐王朝歌功颂德的庸俗思想,这毋庸讳言。
高适长期漂泊,从军后又多年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感受。他所写诗歌,常结合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以及反映征人思乡、少妇怀远和士卒驰驱沙场的艰苦、牺牲精神等。其诗慷慨豪放,悲壮苍凉,给人以积极奋进的感受。《全唐诗》中收其诗作二百余首,其中尤以《燕歌行》、《塞下曲》等被广为传唱。诗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豪言,表现了诗人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义热情,反映了时代的强音;同时,这种格调也构成了他边塞诗创作的主旋律。
高适与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又都以歌行体见长,因而他们的诗具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但两人的创作风格却又迥然不同。岑参的边塞诗以雄奇瑰丽为主要特色,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高适的诗歌同样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但相比之下,他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豪迈动人的气概。
高适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早期的诗歌很多都表达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主题。这类题材的作品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如《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而像《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但这类诗中也往往掺杂企羡功名富贵或者消极出世的思想。
高适还写了一部分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这类诗歌,也主要是在前期创作的,讽时伤乱,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封丘作》、《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他的这部分诗歌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此外,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盛唐诗人当中,高适是反映民生疾苦比较突出的一个。这与他长期接触社会下层的生活和同情民众、济世安邦的理想有密切关系。安史之乱后,高适还写下一些此类诗作,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之情。
高适诗中成就最高的还是边塞诗,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也主要创作于前期。他这些优秀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象生动,充满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他的边塞诗还有一些描写普通士兵生活和揭露将领骄奢淫逸之状,具有积极意义;在这部分作品中,他一方面歌颂战士立功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表现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和对和平的向往,另一方面则揭露边将的骄奢淫逸和朝廷的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他的边塞诗语言质朴精炼,气势雄健高昂,感情深挚,风格遒劲,是盛唐边塞诗中的精品。
此外,高适的一些咏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写旅途景色的诗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等,也颇有佳句。
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很高声名。《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唐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适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他的歌行长篇,波澜浩瀚,沉雄激壮,声情顿挫;五古则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他的近体以七律和七绝为工。
高适作品在他生前即进行了编集,有天宝七载(748)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但已佚失。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二十卷,今亦不存。现在传世的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等,保存了他的诗歌约二百四十首。现在通行的高适作品版本,有今人刘开扬整理《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整理《高适集校注》等。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送浑将军出塞-原文句解诗意赏析-高适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