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题解】

这首词是李清照离情词中的名作。从其《〈金石录〉后序》中可知,他们夫妇之间感情极好,志趣投契。总的说来,二人聚多离少,但赵明诚奔走于宦途,二人不免时有别离之苦。即使是一次短暂的分别,也会在多愁善感的词人心中荡起波澜。此词即写于“屏居乡里十年”生活结束,赵明诚重返仕途之际。一说认为是写临别心神,也就是写词人在丈夫远行前夕难以为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孤寂情状的拟想。一说则认为是别离后所作。这里取后说。

凤凰台上忆吹箫-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

【句解】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金猊”,是狮子形状的金属香炉。“香冷”,是其中焚烧的香,因为没有继续添,已经熄灭很久了,屋子里也冷冷清清的。言外之意是说无心添香。“被翻红浪”,是说锦被没有叠,胡乱地堆在床上,恍似卷起层层波浪。起床后,本该梳洗打扮,她却任髻鬟蓬松。古代妇女是很讲究梳妆的,此刻连头也不想梳,其心情不佳,可想而知。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奁”,镜匣;“宝奁”,言其精美。由于懒得梳头,所以镜奁也就任它落满灰尘,不想拂拭。“尘满”,说明这种难堪的愁怀,已不止一天,并且有与日俱增之意。“帘钩”,在帘的上部。太阳照到帘钩上,说明时间已不早了。旭日初升,本来是令人精神振奋的景象,可是主人公依然是没情没绪、无精打采。

炉冷却,红被翻,头不梳,奁未拂,日已高,都是以物寄情,说明主人公心烦意乱,一腔愁怀。不过,词人不予明说,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么,她究竟所为何事?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这两句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是全词的主题所在。原来,她最怕夫妻离别,别后那难以忍受的相思之苦,时常煎熬着自己。本来有许许多多的心事,想要倾诉,可是心扉稍开,又陡然紧闭,话到嘴边,还是忍住了。这种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情态,说明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绪,在自我克制中,隐藏着许多曲折、苦恼。同时,离情带来的哀愁与痛苦,使自己心乱如麻,实在也不好用语言表达。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病酒”,因酒而病。“悲秋”,为秋而悲。女主人公近来消瘦了,但都与这些无关。究竟为什么?这是承上文“生怕离怀别苦”两句的意思而来的,是由于相思之苦,一天重于一天,才使人消瘦了。正如《草堂诗余隽》卷二吴从先眉批说:“非病酒,不悲秋,都为苦别瘦。”

词人不明说,笔法婉转曲折,含蕴有味,余韵不尽。这样写来,不仅使感情显得更加深沉真挚,而且也使词情跌宕生姿,同时还呼应了前文“欲说还休”的情态。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休休”,是绝望的语气,用叠字加重语气,相当于“罢了,罢了”。“这回去也”,表明与丈夫分离已不止一次。女主人公想极力挽留丈夫,然而行者去意已决,纵使唱上千万遍《阳关》,也难以挽留。“阳关”,即《阳关曲》,唐代以此为送别曲。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武陵,今湖南常德县。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说,武陵渔人沿桃花溪泛舟,发现世外桃源,出来后想再次寻访,却因迷路终不可行。又,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被两位仙女邀至家中,结成夫妇,后两人思家求归,别仙女而去。后人常把两则故事加以糅合,称仙境为桃源,称遇仙女的刘、阮为武陵人。词人用此典故,大概是说丈夫远去,不知何日才能回来相见。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每每喻指隐居者、居仙境者、居乐土者。本来武陵与天台山,一在湖南,一在浙江,两不相涉。但或者由于《桃花源记》与桃花有关,而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常常隐含性的意味,故唐宋诗词中常把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与“武陵人”的故事杂糅在一起,这样“武陵人”就增添了一份性的色彩,从而成为外遇者的代名词。当代学人陈祖美在《李清照评传》中说:“李清照的‘念武陵人远’的寓意,说白了就是担心赵明诚有‘天台’、崔护之遇,也就是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外遇或‘桃花运’”。聊备一说。

丈夫已离家远去,而自己却孤独地留在烟雾笼罩着的妆楼里,往日两情缱绻、笑语相偎之地,如今却弥漫着愁烟怨雾。一去一留,包含着两地相思,两地愁。“烟锁”,字面上是说烟雾笼罩,暗淡无光,实则是说离情别恨缠绕心间,不得解脱。“秦楼”,相传是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的凤楼,这里借指主人公的居所。据刘向《列女传》,弄玉同善吹箫的青年萧史结婚,萧史教弄玉吹箫作凤鸣,引来许多凤凰,后夫妻乘凤升天。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人已远去,主人公思念不已,常常一个人登上楼,呆呆地凝视着远方。这别后的孤寂、相思的深情,有谁知道呢?恐怕只有那楼前整日为伴的流水了。“凝眸”,就是全神贯注地看。流水本无知无情,与人无关,但词人将其人格化,不明说自己如何痴情,却说流水都对自己怜惜有加。这是寄情于水,借水言情,比平铺直陈远为巧妙深婉。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那凝神注视的地方,从今以后,又添上一段新愁。为什么说是“新愁”呢?因为离别之后,其愁与日俱增,无从排遣。以此作结,言已尽而意绵绵,具有不尽之味。

【评解】

全词以女性特有的含蓄曲折的文笔,抒写深婉细腻的感情。词一开头便写慵懒之情,却不道出原由;分明因离别而憔悴,却又旁敲侧击,只说与病酒、悲秋无关;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欲说还休;别后种种心迹,也不说出来,只推与流水;对“新瘦”、“新愁”也都不直接说出来。李清照不愧为婉约派大家,深得“婉”字之妙,将自己一腔“离怀别苦”表达得如此深沉含蓄、真切感人。

词的沉挚、曲折、用典,容易导向繁密晦涩。这首词却语言平易,自然流畅,总体上未脱清照“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格调。

凤凰台上忆吹箫-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

【诗人名片】

李清照简介

关于李清照直接而可信的记载,少之又少,甚至连她的原籍、生卒年等资料,也都欠缺。不过,对于原籍,现在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为北宋齐州章丘绣江(今山东济南章丘明水)。至于生卒年,虽有争论,大致可认定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王氏,相家女,也知书善文。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让李清照见多识广,眼界开阔;而诗书之家使她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她才思敏捷,博闻强记,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大致可以建炎元年(1127)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大约在十五六岁时,李清照由原籍来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时年二十一岁,在太学读书。赵家家世显赫。赵明诚的祖父赵元卿平生酷爱金石刻,对幼年的赵明诚影响很深,后来他对金石亦有相当研究,所著《金石录》三十卷,考据精确,颇为当时所推重,与欧阳修《集古录》并称。

婚后,清照夫妇二人志趣相投,诗词酬唱之余,共同收集、校勘金石书画。北宋时的汴京,在大相国寺中设有“瓦市”,每月定期举行,市场上百物罗列,人来人往,热闹异常。据记载,每逢初一、十五,明诚便告假前往,每遇中意的名画古董,便倾囊购置,有时甚至将衣物典押出去,间或捎些果品小吃,归来后与清照共同品玩。

据《宋史·李格非传》,李格非博学多才,廉洁奉公,是一位俊迈出众的人物。但在北宋末年新旧党争中,因站在苏轼一边而被诬为“元祐奸党”,相继被外放、罢官,卒于故里。崇宁二年(1103),朝廷下诏禁止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可能因此别夫回原籍。至崇宁五年春,朝廷解除党人之禁,李清照才得以回京。

婚后不久,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07),其父赵挺之被罢去相位,不久病死京都。死后三天,蔡京又大兴陷狱,命开封府逮捕赵挺之在京的家属亲戚,诬陷赵挺之为元祐党人,后来终因查无实据,这场风波才算平息。赵挺之死后,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本不喜混迹官场的明诚,便与李清照离京屏居青州(今属山东)乡里。

青州故第生活好似世外桃源。晋陶渊明曾写《归去来兮辞》,抒写自己对于仕宦生涯的厌弃和归隐田园的乐趣,其中有“审容膝之易安”,意谓归隐后即使住在仅能容身的简陋小屋里也非常舒适,易于安身。夫妇二人取渊明之意,为书房取名“归来堂”,称清照内室为“易安室”。清照亦自号“易安居士”。

清照夫妇屏居乡里的时间长达十年以上,一直着意于收藏整理文物。他们将这些书画碑文,分类归册,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不仅正其伪谬,还品评高下。为了收集整理金石文物,他们生活俭朴,节衣缩食,“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金石录后序》)。清照夫妇在整理古籍之余,也常饮酒赏花,吟诗作对,生活充实而富有情趣。清照曾这样描述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李清照三十一岁生日那天,明诚为她的一张画像题辞道:“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这十六个字,可以说是明诚对清照学识人品恰如其分的评价。十年时间,在清照和明诚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收集整理的金石刻辞达两千种之多,收藏之富,远近闻名。这段时间可谓清照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也是这对学者夫妇最幸福的十年。此时李清照的笔下一无悲苦之作。

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重新出仕,出守莱州(今属山东)。东莱三年,虽然公务繁忙,应酬渐多,但清照夫妇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和精力都用在《金石录》的研究撰写上。

莱州任满后,明诚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又授直秘阁。赵明诚的出仕,给夫妻琴瑟相合、宁静淡雅的美满生活注入了一些离别相思的况味,李清照笔下一首首优美动人的相思怨别之作即由此产生。《一剪梅》、《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佳作。不过,他们别离的时间并不长,往往是明诚赴任不久,清照便跟随前往,因而她这期间吟诵的离别相思之作多是哀而不伤,即便苦涩也带着清透明朗,虽然叹息但不失轻盈美好。

清照也许从来没有想到,真正的苦难还在后面。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五月,钦宗之弟赵构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汴京失陷消息传来,夫妇俩急忙赶赴青州,急欲转移十几年苦心经营的书画金石。岂料祸不单行,赵明诚远在金陵(今南京)的母亲亡故,赵赶紧南下奔丧。原来打算大批运送南方的器物,只好去其沉重累赘者,从简而行。明诚载书籍物品十五车,匆匆乘船南下。

建炎元年(1127)八月,赵明诚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江宁(今南京)知府。这年秋天,青州兵变,兵荒马乱中,清照慌忙中只携带得一件蔡襄书写的神妙帖逃出了青州城。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兵南下,攻陷青州,一把战火,将清照夫妇数十年心血、十余间屋的收藏统统化为灰烬。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下逃亡,历经劫难,总算逃到丈夫身边。此期,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

初到南方,她尚有雪天顶笠寻诗的雅兴,但这短暂的宁静很快又被打破。

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被改任为湖州知府。当时任命刚下,他还未动身赴任,不料城内发生兵变,叛军夜半鼓噪而出。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没有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缒城逃走。事定之后,赵明诚被罢官。他带上从青州第一次捎出的十五车金石书画,直上芜湖,准备由芜湖再转去江西赣水。

五月,明诚和清照刚到池阳(今安徽贵池),朝廷又命明诚知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皇命甚急,赵明诚冒暑奔赴行在建康(今南京)领旨,辛劳过度,到建康后随即病倒,又因用药不慎,病势转危。清照闻讯,急急赶去,等赶到建康,他已病入膏肓。明诚自知病危难回,八月十八日,写下遗诗,绝笔而终。清照悲痛欲绝,含泪作祭。恩爱夫妻,伉俪情深,从此永诀。

明诚死后,清照大病。岂知家痛未了,国难又至,金朝又兴兵南下,建康形势危在旦夕。九月,金兵攻陷山东莱州、密州,十二月又攻陷洪州,清照托妹夫捎往洪州的二万二千卷书籍画册,全部云烟散尽。

洪州失陷,道路不通。在清照病体难支、无处投奔的时候,竟有人欲置清照于死地,谣传她有通敌之嫌。明诚病重期间,有名为张飞卿者,曾携一玉壶来请他鉴别,并想持此卖得高价。当时明诚指出它实珉非玉,退还其人。谁知此事竟被人造谣说是他们夫妻以玉壶投献金人,贿赂通敌。这使得李清照大为惊惶,她于是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军打到了长江沿岸,宋军的沿江防线很快崩溃,金兵一路烧杀掳掠,直奔杭州而来。这时的南宋小朝廷,惶惶如丧家之犬,宋高宗带着一班臣僚逃难而去。就在这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清照紧随高宗逃亡的路线,辗转追随。赵构一行经越州(今绍兴)、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苦苦地坚持着。此间书画器皿,或被人乘乱劫去,或在兵乱中散佚丢失,只剩十之三四,清照纵然心中万分疼惜,但亦无可奈何。最后总算在章安赶上御舟,找到弟弟李迒。她先是随弟弟到衢州,第二年春,局势进一步稳定了,才又返回越州。这一年(1131)宋高宗改元绍兴。

到越州后,清照寄居在当地一户姓钟的人家。此时她已把所有的铜器投交朝廷,自己只留了几竹簏书画砚墨等物,而这仅存的什物竟被盗贼偷走大半,清照发觉后悲痛欲绝。

绍兴二年(1132)正月,高宗返回杭州,暂时定都于此,改称临安。清照这时也来到了临安。刚刚喘下一口气,她又所遇非人,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这一年,清照嫁与张汝舟。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但结婚之后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巧言骗婚,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清照视之如命。当张汝舟的要求不被满足时,便百般折磨,欲置她于死地。

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决定摆脱这小人。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曾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幸好负责审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学士綦崇礼敬重清照的人格,并与赵家有亲姻关系,经他营救,清照被拘押九天就放了出来。

在古代,一个女人,特别是像清照这样的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势必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一些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关于李清照再嫁之事,历来有争论,至今学者仍有不同看法,但从已有的资料来看,不少宋人都记载了清照改嫁一事,当属可靠。

绍兴三年(1132),赵明诚的二哥赵思诚试中书舍人来到杭州。清照多一亲戚相依傍,生活较为安定,心情也渐趋平静。她开始整理明诚的《金石录》,并为之作序。

数年之内,连遭不幸,清照承受着巨大的精神重负,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此时,她已完全从位高名重的名门闺秀,沦落成与流民为伍的闾里妇人。

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但我们相信,随着时局的稳定,她的生活也渐趋平静。以后的几十年中,她基本上一直居住在临安。虽然不能获知更多的情况,但从她的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孤独。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和一些诗朋画侣来往。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随着亲朋相继离世,生活更加孤单,加之年老多病,无人照管,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

大约是绍兴二十五年(1155)或之后,李清照悄然离世,享年当不少于七十二岁。

清照才华卓著,诗词文赋,各擅胜场。流传至今的诗有十多首,收入《全宋词》中的词共四十八首,数量虽然不多,但几乎每首都是精品。其中最能代表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并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是词。

清照之词,多以吟唱爱情、人生为主。她早年爱情的幸福与离愁、后期的不幸与憔悴孤独,都体现在词作中。她的词风,前期轻盈委婉;南渡后,一变而为沉重哀伤。清照词深具含蓄婉转、轻灵细柔的女性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大意是说,词具有柔婉轻灵、韵味悠长的抒情特性。清照身为女性,天性所近。宋词中不乏相思怨别之作,但多半是男性词人的单恋或代拟女性相思,而清照之词则是以女性的敏感细腻来表现女性的内心情感世界,格外真切动人。

清照擅长从景物和日常起居环境、行动细节中选择表达情思的意象,往往用简练平常、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传达复杂微妙的情感流程。她善于将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相结合,语言口语化又有精心洗炼之功,既曲达情思,又巧合音律。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显得别开生面,风韵天然,创作出一种清空如话、纯洁无滓的佳词。

清照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怨艾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暂且不论其他诗人词人如何,李清照的确是不愧为婉约词宗的。

凤凰台上忆吹箫-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

文章标题:凤凰台上忆吹箫-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149.html

上一篇: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

下一篇:念奴娇·春情-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