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6-12 21: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李清照

【诗词原文】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题解】

《添字丑奴儿》,一作《添字采桑子》,二者同调异名。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所作。词人借写芭蕉,抒发了流落异乡、怀念故土的情怀。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

【句解】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芭蕉原产亚洲东南部和中国南部,高者可达六七米;蕉叶舒展硕大,叶色嫩绿可爱。“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是前人对芭蕉的形、质、姿的形象描绘。很多人家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株,炎中绿荫如盖,阔朗雅致,给人清新凉爽之感。

大概是在一个夏天吧,正是芭蕉长得最茂盛的时候。词人临窗而望,看见院子里几棵郁郁葱葱的芭蕉树,叶子又长又大,一片浓荫,遮盖了整个院落。看它们高大的样子,想必有些年头了,只不知是谁哪年哪月栽种。

南方的花草树木,对于在北方生长的人来说,是有些新鲜感的。词一开头就写出主人公对南方风物的独特感受,并间接交待了背景。芭蕉树生长在南国,说明这里已不是词人生活的北方。问“谁种”,表明词人不是这个庭院的主人,或是半途购置,或是临时租借。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

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尽情地伸向空间,遮蔽庭院。这一句将芭蕉叶的神态写活了。“中庭”,即庭中。所谓“阴满中庭”,是夸饰之言。这里用一个叠句,反复吟咏,着重渲染,使人如临庭前,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是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二是从视觉印象上展示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

芭蕉叶子的生长和一般树叶不同,它是在蕉心包卷中慢慢地伸展出来的,一片叶子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全长出来。老叶长成后,幼叶又从蕉心包卷中长出。正因为这样,蕉叶与蕉心之间就显出一种相互依恋的情态,故词人说“舒展有余情”。有的版本作“余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给人以清凉舒适之感。

“风光虽好非吾有,故国常怀反自烦”。其时,词人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异乡景物固然使她感到新鲜,但更多的恐怕是勾起她的怀乡情怀。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到了晚上,满怀愁绪,无论如何不能入睡。是什么让她如此伤心?词人没有说。本来就伤心不已,偏偏天又下起雨来,那雨打芭蕉的声音,一直到夜半三更,嘀嘀哒哒,响个不停。这让旅居异地、心事重重的词人,更加心绪不宁。“霖霪”,原指久雨,这里形容雨声不断。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雨声淅淅沥沥,接连不断,无情地敲打着愁人的心扉。她听不惯,睡不着,真愁坏了,于是披衣起床。

“点滴霖霪”,有一种声音的效果,叶叶声声,犹如在耳。它的叠用,更加强化了这种效果。“愁损”,是“愁坏了”的意思。“北人”,是南渡后词人自指。从这一词,我们大概知道词人伤心烦愁的原因。那时清照丈夫已死,她已经历太多痛苦与不幸,眼下正因金兵入侵而流落他乡。她已被国忧乡愁折磨得体弱神伤,而夜雨打在芭蕉上,一滴滴,一声声,似乎更是在提醒,这是寄居的南方。词人将睡不着的原因推加给无辜的芭蕉,这是迁怨于物的写法。事实上,真正使她忧心不寐的,是国难的创痛与深重的乡愁。这正是其“婉约”风格的体现。“北人”,一作“离人”。

【评解】

词人因见芭蕉而起兴,触景伤怀,抒发了流落异乡、怀念故土之情。这种背井离乡的寂寞凄楚之感,产生于国亡、家破、夫死以后,不同于平常环境中的羁旅离别情绪。可以说,既抒写了词人自己的感受,也道出了时代的心声。

这首词篇幅虽短,意蕴却很深,语言浅近通俗,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特点。全词以芭蕉、夜雨为背景,写了一天的见闻和感受。上片诉诸视觉,描写白天窗前所见;下片诉诸听觉,刻画深夜枕上所闻。主人公的情感之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景物的变化而起伏动荡。“阴满中庭”和“点滴霖霪”均用叠句,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词中还运用了双声叠字,形成错落有致的韵律,使作品的意象显得更为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

【诗人名片】

李清照简介

关于李清照直接而可信的记载,少之又少,甚至连她的原籍、生卒年等资料,也都欠缺。不过,对于原籍,现在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为北宋齐州章丘绣江(今山东济南章丘明水)。至于生卒年,虽有争论,大致可认定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王氏,相家女,也知书善文。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让李清照见多识广,眼界开阔;而诗书之家使她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她才思敏捷,博闻强记,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大致可以建炎元年(1127)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大约在十五六岁时,李清照由原籍来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时年二十一岁,在太学读书。赵家家世显赫。赵明诚的祖父赵元卿平生酷爱金石刻,对幼年的赵明诚影响很深,后来他对金石亦有相当研究,所著《金石录》三十卷,考据精确,颇为当时所推重,与欧阳修《集古录》并称。

婚后,清照夫妇二人志趣相投,诗词酬唱之余,共同收集、校勘金石书画。北宋时的汴京,在大相国寺中设有“瓦市”,每月定期举行,市场上百物罗列,人来人往,热闹异常。据记载,每逢初一、十五,明诚便告假前往,每遇中意的名画古董,便倾囊购置,有时甚至将衣物典押出去,间或捎些果品小吃,归来后与清照共同品玩。

据《宋史·李格非传》,李格非博学多才,廉洁奉公,是一位俊迈出众的人物。但在北宋末年新旧党争中,因站在苏轼一边而被诬为“元祐奸党”,相继被外放、罢官,卒于故里。崇宁二年(1103),朝廷下诏禁止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可能因此别夫回原籍。至崇宁五年,朝廷解除党人之禁,李清照才得以回京。

婚后不久,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07),其父赵挺之被罢去相位,不久病死京都。死后三天,蔡京又大兴陷狱,命开封府逮捕赵挺之在京的家属亲戚,诬陷赵挺之为元祐党人,后来终因查无实据,这场风波才算平息。赵挺之死后,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本不喜混迹官场的明诚,便与李清照离京屏居青州(今属山东)乡里。

青州故第生活好似世外桃源。晋陶渊明曾写《归去来兮辞》,抒写自己对于仕宦生涯的厌弃和归隐田园的乐趣,其中有“审容膝之易安”,意谓归隐后即使住在仅能容身的简陋小屋里也非常舒适,易于安身。夫妇二人取渊明之意,为书房取名“归来堂”,称清照内室为“易安室”。清照亦自号“易安居士”。

清照夫妇屏居乡里的时间长达十年以上,一直着意于收藏整理文物。他们将这些书画碑文,分类归册,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不仅正其伪谬,还品评高下。为了收集整理金石文物,他们生活俭朴,节衣缩食,“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金石录后序》)。清照夫妇在整理古籍之余,也常饮酒赏花,吟诗作对,生活充实而富有情趣。清照曾这样描述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李清照三十一岁生日那天,明诚为她的一张画像题辞道:“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这十六个字,可以说是明诚对清照学识人品恰如其分的评价。十年时间,在清照和明诚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收集整理的金石刻辞达两千种之多,收藏之富,远近闻名。这段时间可谓清照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也是这对学者夫妇最幸福的十年。此时李清照的笔下一无悲苦之作。

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重新出仕,出守莱州(今属山东)。东莱三年,虽然公务繁忙,应酬渐多,但清照夫妇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和精力都用在《金石录》的研究撰写上。

莱州任满后,明诚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又授直秘阁。赵明诚的出仕,给夫妻琴瑟相合、宁静淡雅的美满生活注入了一些离别相思的况味,李清照笔下一首首优美动人的相思怨别之作即由此产生。《一剪梅》、《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佳作。不过,他们别离的时间并不长,往往是明诚赴任不久,清照便跟随前往,因而她这期间吟诵的离别相思之作多是哀而不伤,即便苦涩也带着清透明朗,虽然叹息但不失轻盈美好。

清照也许从来没有想到,真正的苦难还在后面。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五月,钦宗之弟赵构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汴京失陷消息传来,夫妇俩急忙赶赴青州,急欲转移十几年苦心经营的书画金石。岂料祸不单行,赵明诚远在金陵(今南京)的母亲亡故,赵赶紧南下奔丧。原来打算大批运送南方的器物,只好去其沉重累赘者,从简而行。明诚载书籍物品十五车,匆匆乘船南下。

建炎元年(1127)八月,赵明诚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江宁(今南京)知府。这年天,青州兵变,兵荒马乱中,清照慌忙中只携带得一件蔡襄书写的神妙帖逃出了青州城。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兵南下,攻陷青州,一把战火,将清照夫妇数十年心血、十余间屋的收藏统统化为灰烬。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下逃亡,历经劫难,总算逃到丈夫身边。此期,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

初到南方,她尚有雪天顶笠寻诗的雅兴,但这短暂的宁静很快又被打破。

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被改任为湖州知府。当时任命刚下,他还未动身赴任,不料城内发生兵变,叛军夜半鼓噪而出。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没有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缒城逃走。事定之后,赵明诚被罢官。他带上从青州第一次捎出的十五车金石书画,直上芜湖,准备由芜湖再转去江西赣水。

五月,明诚和清照刚到池阳(今安徽贵池),朝廷又命明诚知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皇命甚急,赵明诚冒暑奔赴行在建康(今南京)领旨,辛劳过度,到建康后随即病倒,又因用药不慎,病势转危。清照闻讯,急急赶去,等赶到建康,他已病入膏肓。明诚自知病危难回,八月十八日,写下遗诗,绝笔而终。清照悲痛欲绝,含泪作祭。恩爱夫妻,伉俪情深,从此永诀。

明诚死后,清照大病。岂知家痛未了,国难又至,金朝又兴兵南下,建康形势危在旦夕。九月,金兵攻陷山东莱州、密州,十二月又攻陷洪州,清照托妹夫捎往洪州的二万二千卷书籍画册,全部云烟散尽。

洪州失陷,道路不通。在清照病体难支、无处投奔的时候,竟有人欲置清照于死地,谣传她有通敌之嫌。明诚病重期间,有名为张飞卿者,曾携一玉壶来请他鉴别,并想持此卖得高价。当时明诚指出它实珉非玉,退还其人。谁知此事竟被人造谣说是他们夫妻以玉壶投献金人,贿赂通敌。这使得李清照大为惊惶,她于是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军打到了长江沿岸,宋军的沿江防线很快崩溃,金兵一路烧杀掳掠,直奔杭州而来。这时的南宋小朝廷,惶惶如丧家之犬,宋高宗带着一班臣僚逃难而去。就在这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清照紧随高宗逃亡的路线,辗转追随。赵构一行经越州(今绍兴)、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苦苦地坚持着。此间书画器皿,或被人乘乱劫去,或在兵乱中散佚丢失,只剩十之三四,清照纵然心中万分疼惜,但亦无可奈何。最后总算在章安赶上御舟,找到弟弟李迒。她先是随弟弟到衢州,第二年春,局势进一步稳定了,才又返回越州。这一年(1131)宋高宗改元绍兴。

到越州后,清照寄居在当地一户姓钟的人家。此时她已把所有的铜器投交朝廷,自己只留了几竹簏书画砚墨等物,而这仅存的什物竟被盗贼偷走大半,清照发觉后悲痛欲绝。

绍兴二年(1132)正月,高宗返回杭州,暂时定都于此,改称临安。清照这时也来到了临安。刚刚喘下一口气,她又所遇非人,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这一年,清照嫁与张汝舟。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但结婚之后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巧言骗婚,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清照视之如命。当张汝舟的要求不被满足时,便百般折磨,欲置她于死地。

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决定摆脱这小人。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曾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幸好负责审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学士綦崇礼敬重清照的人格,并与赵家有亲姻关系,经他营救,清照被拘押九天就放了出来。

在古代,一个女人,特别是像清照这样的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势必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一些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关于李清照再嫁之事,历来有争论,至今学者仍有不同看法,但从已有的资料来看,不少宋人都记载了清照改嫁一事,当属可靠。

绍兴三年(1132),赵明诚的二哥赵思诚试中书舍人来到杭州。清照多一亲戚相依傍,生活较为安定,心情也渐趋平静。她开始整理明诚的《金石录》,并为之作序。

数年之内,连遭不幸,清照承受着巨大的精神重负,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此时,她已完全从位高名重的名门闺秀,沦落成与流民为伍的闾里妇人。

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但我们相信,随着时局的稳定,她的生活也渐趋平静。以后的几十年中,她基本上一直居住在临安。虽然不能获知更多的情况,但从她的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孤独。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和一些诗朋画侣来往。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随着亲朋相继离世,生活更加孤单,加之年老多病,无人照管,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

大约是绍兴二十五年(1155)或之后,李清照悄然离世,享年当不少于七十二岁。

清照才华卓著,诗词文赋,各擅胜场。流传至今的诗有十多首,收入《全宋词》中的词共四十八首,数量虽然不多,但几乎每首都是精品。其中最能代表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并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是词。

清照之词,多以吟唱爱情、人生为主。她早年爱情的幸福与离愁、后期的不幸与憔悴孤独,都体现在词作中。她的词风,前期轻盈委婉;南渡后,一变而为沉重哀伤。清照词深具含蓄婉转、轻灵细柔的女性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大意是说,词具有柔婉轻灵、韵味悠长的抒情特性。清照身为女性,天性所近。宋词中不乏相思怨别之作,但多半是男性词人的单恋或代拟女性相思,而清照之词则是以女性的敏感细腻来表现女性的内心情感世界,格外真切动人。

清照擅长从景物和日常起居环境、行动细节中选择表达情思的意象,往往用简练平常、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传达复杂微妙的情感流程。她善于将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相结合,语言口语化又有精心洗炼之功,既曲达情思,又巧合音律。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显得别开生面,风韵天然,创作出一种清空如话、纯洁无滓的佳词。

清照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怨艾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暂且不论其他诗人词人如何,李清照的确是不愧为婉约词宗的。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

文章标题: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152.html

上一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

下一篇: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清照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