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南经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人名片】
白居易(约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考取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曾担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赞善大夫。后因上书发表议论得罪朝廷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迁忠州刺史。唐穆宗初年,被任命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后上书请求到外地任职,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唐文宗即位后,受秘书监诏命,升任为刑部侍郎,后官至刑部尚书。晚年信佛,定居于洛阳。他常与元稹吟诗作赋,唱和往来,世称“元白”;与刘禹锡亦有诗作相酬咏,世称“刘白”。
【注释】
①下邽(guī):地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译文】
自从河南卷入战乱,关内便开始闹饥荒,我们兄弟分离,各在一处。今因观赏月色而有所感触,暂且把这心情写下来,寄给在饶州浮梁做主簿的大哥白幼文、在杭州于潜做县尉的七堂兄、在和州乌江做主簿的十五堂兄白逸,以及身在下邽的弟妹们。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考中进士东归省亲时所作,时间大约是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对兄弟姐妹的怀念,表达了诗人与家人离别的痛苦之情。全诗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随后,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起兵叛乱,朝廷遂派兵前去镇压。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这里是漕运的主要途经地。此次“河南经乱”导致关内(今陕西中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荒严重。
前两联是诗人自述亲身经历的家园荒废、亲人失散等由战乱带来的苦难生活。在这灾难深重的年代,诗人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兄弟姐妹们也丢家弃业,沦落天涯;故乡的田园已被战乱破坏得一片荒芜;失散的骨肉同胞,都在异乡劳碌奔波。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中,诗人把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千里孤雁、九秋断蓬,借此一比,将骨肉分离的惨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吊影分飞、辞根离散,在这样传神的描写中,战乱带来的零落之苦被深刻地刻画了出来,给人一种孤苦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诗人以他真挚的情思,描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来:深夜,饱受离别之苦的诗人难以入眠,抬头遥望高悬夜空的明月,不由得想到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如果此时大家都和自己一样遥望这轮明月,应该也会黯然落泪吧!这一夜之中,散落于五个不同地方的思乡之情,也都是相同的。诗人用这样的画面收尾,意境淳朴真切,引人共鸣。
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饱经战乱的人们所共有的,因而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语言清丽,没有任何修饰,像话家常一般,但却紧紧扣住了主题,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相关阅读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原文句解诗意赏析-白居易诗词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出处意思赏析-唐·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古诗译文赏析(白居易)
文章标题:《自河南经乱》古诗翻译赏析-白居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