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邶风·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国风·邶风·北门》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邶风·北门注释】

殷殷:忧愁深切貌。

终窭〔jù〕:终,始终。窭,贫穷。

已焉哉:感叹词,表达失落无奈之意。

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

适:往、到,此指给予。

一:全,都。

埤〔pí〕益:增加。

室人:家人。

交遍:全都。交,一齐,交相。

谪〔zhé〕:责备。

敦:督促,催促。

埤遗:厚加。遗,给。

摧:挫败,挤兑。

【诗经·国风·邶风·北门译文】

我从北门出,忧心深重重。生活贫且窘,无人知我辛。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爷差遣重,公府事更多。忙完家中去,家人多斥呵。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事做不完,府上差役重。做完家中去,家人斥责多。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诗经·国风·邶风·北门翻译】

我从北门走出来,忧心忡忡不可绝。始终生活于贫寒,无人能知我艰辛。哎呀呀!真是上天所安排,还能对此说什么!王命差事交给我,政事全都加给我。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交相斥责我。哎呀呀!真是上天所安排,还能对此说什么!王命差事催促我,政事全都厚加我。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交相挤兑我。哎呀呀!真是上天所安排,还能对此说什么!

《国风·邶风·北门》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邶风·北门解读】

《北门》倾诉了一位基层官吏郁郁不得志的心声。《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对“卫之忠臣不得其志”的讽刺,朱熹《诗集传》亦承袭此说。与之不同,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此诗主旨是“贤者安于贫仕也”,而今人大多认为这是一位小吏倾诉生活愁苦之作。

本诗共有三章,每章七句,其中各章最后二句叠句,二、三两章叠章。首章以“出自北门”起句,引出诗人忧心忡忡的原因是“终窭且贫”,而且无人知晓自己的艰辛。第二、三两章诗人控诉了上司给自己过度繁重的公务。自己工作的压力尚且难以排遣,回到家中不但没有得到家人安慰,反而迎来家人一致的斥责和挤兑,这对诗人无疑是落井下石、雪上加霜,悲忧苦楚之情难以言表,难怪诗人三次发出“已焉哉”的哀叹,并将其无奈地归结于“天命为之”。清代牛运震《诗志》评论这些叹句说:“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深得其要。

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尤其善用对比。比如政务繁重和薪资微薄的对比,奔波劳碌和无人体谅的对比,为家人奉献付出和家人贬斥排挤的对比,鲜明的反差烘托了全诗愁闷悲苦的基调,也使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加立体化、细腻化。

【诗经·国风·邶风·北门赏析】

《毛诗序》云:“《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郑玄笺曰:“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三家诗无异义。朱熹《诗集传》申论云:“卫之贤者处乱世,事暗君,不得其志,故因出北门而赋以自比。又叹其贫窭,人莫知之,而归之于天也。”但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北门》,贤者安于贫仕也。”现代学者(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诉的诗。从诗的语言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旧说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诉”说则解释较为圆满。诗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他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呻吟,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昔人评曰:“三章共八‘我’字,无所控诉,一腔热血。”(邓翔《诗经绎参》)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关于《北门》一诗的历史背景及其本事,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根据《邶风·柏舟》推断此诗作于卫顷公之时,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猜测此诗作于“西周之世夷厉之时,卫未并邶之日”,但这两种说法均与史实、诗事不符。今人翟相君《北门臆断》一文,首先根据《诗经》用词惯例,考释“王”特指周王,“事”专指战争,然后根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考定诗中所谓“王事”,是指公元前707年(卫宣公十二年)天卫人帮助周桓王伐郑而战败一事。他认为诗中主人公参与了这次战争,归来后受到同僚的埋怨,作这首诗抒愤;或是卫人借这位官吏之口,作诗表达对这次战争的不满。姑录其说以存参。

《国风·邶风·北门》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邶风·北门鉴赏】

这是一首周代末年下层官吏的怨歌。全诗分三章,每章七句,采用叙事兼抒情的手法,描写了下层官吏的痛苦、凄凉的生活,抒发了他埋在心底的幽怨之情。诗中的形象,是周末动荡年代中的一个下层官吏,他政事繁忙劳累,日夜不宁,俸禄微薄,家境困窘,饥寒交迫,忧苦无告,无可奈何,只好诉诸苍天。

第一章,以赋的手法,描述他在公事已毕的傍晚,离开官府,“出自北门”。开门见山,写他的行动,出城北门,向位于城郊的家中走去。归家的心情,本该是轻松愉快的。然而,他却“忧心殷殷”。这是揭示全诗题旨很重要的一笔,进而描写他内心深处埋藏着的重重愁思,幽怨之深,已无法排遣。那种公事的劳累,官场的倾轧,家庭生活的穷困,妻小埋怨的“终窭且贫,莫知我艰”的种种困境,不但无人了解,而且求告无门,只好向苍天倾诉,“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这深切的悲痛,正是黑暗社会的折光。小官吏的处境尚如是,而平民百姓的生活该当如何呢!由此可见,诗歌形象的典型意义和认识作用。

第二章,形象地描述了他所服之官差。王事、政事一并压给了他,逼得他日夜奔忙。“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周朝末年,徭役繁重,劳逸不均,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社会动乱,经济衰退,内忧外患,统治者昏愦腐败,荒淫无度,大肆奴役和盘剥,下层官吏也被逼得走投无路,陷于呼天抢地的困境。这就是“终窭且贫,莫知我艰”的社会根源。诗中描绘的小官吏,为王事、政事的奔忙,所得到的是家中凄凄惨惨的生活,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育妻子儿女,内外交迫,怎么能不忧心如焚呢!而这种有苦无处可诉的痛苦,不是很具有悲剧性吗?这种悲剧性不正是植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中吗?他求告无门而呼叫苍天,其愁思之深令人感同身受。当然,天是无知的,痛苦也不是天造成的,向天倾诉,不过是控诉人间的罪恶。这种抒情方式,在《诗经》里是不乏其例的。它更便于表达那强烈的怒不可遏的深切的痛苦和强烈的愤怒。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段,要比直接抒情的艺术效果好,更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强烈共鸣。

第三章的内容,与一、二章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字词的变换,不但避免了诗的板滞和重复,而且增加了韵律回环的和谐美,从而加深了诗歌情感的内在张力。全诗采用了《诗经》惯用的重章叠唱的形式,但也有它的特点,每章前四句,采用赋法直接叙事。第一章前四句,是对下层官吏行为、心情的描述。二、三章的前四句,仅更换了几个字,内容是对第一章内容的重唱。每章的后三句,都是直接抒情,“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只字不变,反复抒叹,层层递进,使诗所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幽怨之情,跃然纸上,使情感的抒发酣畅淋漓。在有限的情境之中,涵括了无限深广的意蕴。

诗的语言质朴、流畅,诗人把对生活的独到感受,熔铸于凝练的诗句之中。这种语言物化了的情感,被提到如此质朴、流畅、凝练的诗歌语言之中,是那么自然顺畅,深切感人,而且情景相生,意在言外。

(张怀荣)

文章标题:《国风·邶风·北门》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277.html

上一篇:《国风·邶风·北风》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下一篇:《国风·邶风·二子乘舟》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