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国风·邶风·式微》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注释】

式微:式,语气助词,无实义。微,日光衰微,指黄昏或天黑。

胡:疑问词,为何。

微:非,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之中。

躬:身体。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翻译】

日落天黑,日落天黑,为什么不归去呢?如果不是君王的缘故,为何还在露水之中?日落天黑,日落天黑,为什么不归去呢?如果不是君王的贵体,为何还在泥土之中?

《国风·邶风·式微》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解读】

《式微》一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刘向《列女传》则认为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不肯接受,作此诗以明志。所说之事虽然不同,但都认为这是一首“劝归”之诗。今时学者多从余冠英等的说法,认为此诗表达的是苦于劳役的百姓对统治者的怨怼和控诉。

全诗只有两章,每章四句,均用叠咏。以黄昏日落的微光起兴,暗示诗人在“中露”和“泥中”已是从朝至暮、旷日持久,情绪中似乎有一丝倦怠,又有一丝不满。各章后两句即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君之故”和“君之躬”,此“君”字一般解释为君王、君主,可见“臣下”是为了“君上”才如此辛苦劳碌、不知止息。连连使用的反问句式仿佛是一种怨天尤人,又似乎略带些自怨自艾,将诗人内心的埋怨不已而又控诉无门的心情推向极致。

此诗句句都用到韵脚,而且每章都更换韵脚,使得全诗节奏短促、语调紧迫,也和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十分贴合。由于《毛诗》是历代研读《诗经》者的主流教材,受其“劝归”之说的影响,“式微”一词在后世逐渐衍化为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王维渭川田家》就有“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之句。今天的“式微”一词,则与之不同,更多时候用来形容衰落、衰微之意。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赏析】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国风·邶风·式微》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鉴赏】

《式微》曾被人称赞为“言浅意深”(方玉润《诗经原始》)。的确,这是一首值得仔细玩味和欣赏的好诗。

但是,千百年来,这也是一首聚讼纷纭、颇有争议的作品。对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早在诗学昌盛的汉代,就已经有了不同的理解。今文派的《鲁诗》以为是黎庄公夫人不见容于其夫,又不肯大归于母家,而与其傅母唱和以明己志之作;而古文派的《毛诗》,则以为是“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毛诗序》)。两说尽管彼此有异,但却都是强牵合于具体史实,而又同样缺少确凿的证据。汉代以后,《毛诗序》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然而对于《式微》篇的题解,却不断引起怀疑和指责。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援用《毛诗序》题解的同时,特予注明“此无所考,姑从序说”以示存疑。清人崔述《读风偶识》更认为,所谓黎侯之臣劝其返国云云,其时、其地、其事均与史实不合,《毛诗序》等“未暇细考,遂附会而为之说耳”。近现代的不少研究者,就诗论诗,提出过一些全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如有人以为《式微》“是劳苦者的怨诉”或者是“服役奴隶”的歌;也有人以为,此诗是受辱女子的哀鸣,或者是热恋中男女的对唱,等等。

正是这样一首在题意上存在着歧异理解的短诗,为什么却能够在相当范围内拨动人们的心弦,甚至其中的诗句,竟能在历史流传中成为人们熟知的典故而被广泛运用呢?

《式微》全篇仅八句,而且前后四句为“联章”体制。从形式上看,真可谓简而又简、精粹至极了。

诗的一开始就很有特色:“式微式微,胡不归?”请看,既无铺垫,也不用起兴,却用赋的表现手法,一下子就把作者的满腹忧伤和痛苦倾吐于读者面前。朱熹说:“微,衰也。再言之者,言衰之甚也。”(《诗集传》)那么,这里表现的是作者的一种极度的衰弱、衰惫之感。我们不知道其人何以处于如此心力交瘁的状态,然而,朴素的直陈,反复的称说,毕竟给了我们以情绪上的感染。作者显然应该休息一下,应该“归”去了,但却又为什么不得休息、不得归呢?“胡不归”,加重了伤感的气氛,并引起下文。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作者自为发问、自为作答,而用语则含蓄而极有分寸。原来,风餐露宿、泥涂跋涉,都是但为“君”故。《毛传》谓“君”指黎侯。其实,古代“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仪礼·丧服》郑玄注)。怎见得作者必为黎国的臣子呢?可见,本诗作者强忍衰惫之苦,迁延不得回归,不过全是为了自己的那位主子而已。作者念念于此,反复咏唱,似有难言之隐,又似有更多的怨愤和委屈无从诉说。是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忍受劳苦效力于主子?还是直接为主人所强令而只得终日挣扎于“中露”“泥中”?诗篇仅只披示了作者生活的一角,透露了其万千思绪的一点端倪,更多的内容只有让读者自己去思索、体味了。

总之,《式微》所表现的,是作者身处艰危困境而欲罢不能、欲归不得的痛苦心情,也强调了对于受制于主人的不满。诗的表现特征在于,它只是剪取了作者生活和思想中一个有限的断面,加以集中、突出地描写;仿佛直抒胸臆的陈述,重章叠句的巧妙安排,也大大有助于引起读者对作者强烈感受的共鸣。它像是一幅主题鲜明而背景简洁的场面,取材典型而含义悠远,耐人寻味。

(董治安 王培元)

文章标题:《国风·邶风·式微》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289.html

上一篇:《国风·邶风·日月》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下一篇:《国风·邶风·新台》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