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诗经·国风·唐风·绸缪注释】
绸缪〔chóu móu〕:紧密缠缚貌。
三星:此指参宿三星。
良人:美人,一说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束刍〔chú〕:成捆的草。
三星:此指心宿三星。
隅:角落,此指东南角。
邂逅:欢悦貌。
三星:此指河鼓三星。
户:门扇。
粲:鲜明亮丽貌。
【诗经·国风·唐风·绸缪译文】
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
一捆牧草扎得多,东南三星正闪烁。今夜究竟是哪夜?遇这良辰真快活。要问你啊要问你,拿这良辰怎么过?
一束荆条紧紧捆,天边三星照在门。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美人真兴奋。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美人怎样疼?
【诗经·国风·唐风·绸缪翻译】
柴薪紧紧捆成束,参宿三星在天上。今夜究竟是何夜?能够见到这美人。你这人啊你这人,要将美人怎么样?干草紧紧捆成束,心宿三星在东南。今夜究竟是何夜?能够享有此欢悦。你这人啊你这人,欢悦之时怎么办?荆条紧紧捆成束,河鼓三星在天上。今夜究竟是何夜?能够见到这丽人。你这人啊你这人,要将丽人怎么样?
【诗经·国风·唐风·绸缪解读】
“束薪”“束楚”二意象,在《诗经》中常常作为男女成婚的隐喻而出现,因此这首《绸缪》的主题就与婚事有关。诗中三次出现“三星”的意象,是因古人将星相和历法、人文相结合,通过观测“三星”在夜空中的位移决定男女成婚的吉日。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皆运用叠章手法。学者对“良人”一词的解释虽存在分歧,但却不妨碍对整体诗意的把握。各章后半部分连发两问,实际上是表达诗人见到“良人”,并与她共度新婚之时的甜蜜和愉悦之情。“今夕何夕”一句,在后世文学作品中被多次引用或化用,堪称千古名句。
【诗经·国风·唐风·绸缪赏析】
这首诗看法古今比较一致,大多承认所写内容是关于婚姻的。因诗中用了戏谑的口吻,疑为贺新婚时闹新房唱的歌,兹按此解说。头两句是起兴,当是诗人所见。《诗经》中关于男女婚事常言及“薪”,如《汉广》“翘翘错薪”;《南山》“析薪如之何”;《东山》“烝在栗薪”;《车舝》“析其柞薪”、《白华》“樵彼桑薪”等皆是。郑玄云:古代娶妻之礼,以昏为期(见《三礼目录》)。因在黄昏后举行婚礼,当然需要燃薪照明,段玉裁说“古以薪蒸为之烛”(《说文解字注》),后来“束薪”遂成为婚姻礼俗之一。下两章“束刍”、“束楚”同“束薪”。又参星黄昏后始见于东方天空。故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两句点明了婚事及婚礼时间。“在天”与下两章“在隅”、“在户”是以三星移动表示时间推移,“隅”指东南角,“在隅”表示“夜久矣”(朱熹《诗集传》),“在户”则指“至夜半”(戴震《毛诗补传》)。三章合起来可知婚礼进行时间——即从黄昏至半夜。后四句是以玩笑的话来调侃这对新婚夫妇:“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粲者)。子兮子兮,如此良人(粲者)何!”问他或她在这千金一刻的良宵,见着自己的心上人,将是如何亲昵对方,尽情享受这幸福的初婚的欢乐。语言活脱风趣,极富有生活气息。其中特别是“今夕何夕”之问,含蓄而俏皮,表现出由于一时惊喜,竟至忘乎所以,连日子也记不起的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对后世影响颇大,诗人往往借以表达突如其来的欢愉之情,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情爱。如《说苑》所载《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杜甫《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诗有一首题目就是《今夕行》,诗云“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足见诗圣对这无名诗人创造的诗句何等推崇,乃至一再效法。此诗后四句颇值得玩味,诗人以平淡之语,写常见之事,抒普通之情,却使人感到神情逼真,似乎身临其境,亲见其人,领受到闹新房的欢乐滋味,见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的新娘,以及陶醉于幸福之中几至忘乎所以的新郎。这充分显示了民间诗人的创造力。戴君恩《读诗臆评》说:“淡淡语,却有无限情境。”牛运震《诗志》说:“淡婉缠绵,真有解说不出光景。”都是确有体会的灼见。
【诗经·国风·唐风·绸缪鉴赏】
这是一首贺新婚、闹新房的诗。
《诗经》中有不少礼俗诗,这些诗形象地反映了先秦时代的各种习俗。其中贺新婚的诗特别有趣,饶有风味。比如《樛木》诗,以葛藟附樛木比喻女子嫁给“君子”,祝贺新郎新娘快乐,并祈求上天降福给他。《桃夭》是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桃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丽。《鹊巢》也是贺新娘的,诗人唱道:“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子来接她。”这些诗都用比兴手法,以重章叠句、回环反复的咏唱来表现一种热烈而欢乐的情感。如果把这几首诗同《绸缪》作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它们题材相同,手法类似,但在风格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前者热烈而庄重,后者则活泼而戏谑;前者文辞典雅严整,后者则质朴粗犷。显然,前者是经过精心加工修饰的,而后者却是民间闹新房时的口头创作,比较原始,接近口语。
这诗凡三章,每章均以稍作变化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起兴。人们要问,新婚为什么要用捆扎柴草和天上的星星起兴呢?原来,周代的风俗习惯是:婚礼必在三星始现的黄昏时分举行,而且必定束薪为炬,束刍喂马,迎娶新娘。“绸缪束薪”是婚礼用物,“三星在天”是结婚时间。所以,柴草和星星之兴既烘托了婚娶礼俗的典型环境和气氛,也揭示了诗的内容主题。紧接着兴句的是一连串戏谑性的问句:今天夜里是什么日子?见到爱人心里喜欢不喜欢?这么好的丈夫(妻子),你今晚怎么对待他?一章问新娘,二章问男女双方,三章再问新郎。毫无疑义,这些问题是大可不必问的,不必问而故意问之,显然是出于戏谑。开玩笑,造成了闹新房热烈欢乐的气氛。《抱朴子·疾谬篇》云:“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绸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这段话和《绸缪》不正可以互为印证吗?其实这首诗的可爱之处,正在于它的直率而粗犷。朴实无华的诗句,近似于口语的咏唱,纯如处子,质似璞玉,把当时的民俗形象地再现在读者眼前。如此充满生活情趣、接近当时生活现实的诗作应该说是很可宝贵的。
有趣的是,对这首诗的解说历来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诗中反映的是洞房花烛夜,新婚夫妇的内心独白:妻子看着新夫婿,满心喜欢,真不知如何打发这新婚之夜;丈夫打量着美丽的新娘,情不自禁,竟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爱恋之情。诚哉,诗无达诂!当我们的欣赏思绪沿着这一条路延伸,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又是一幅怎样美妙动人的场景呢?也许这正是《绸缪》一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吧!
(程俊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