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唐风·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注释】
杕〔dì〕:树木孤生特出貌。
杜:树名,又名杜梨、棠梨等。
噬〔shì〕:发语词,无实义。一说表疑问。
适:到,往。
周:旁边,附近。一说“右”的假借。
游:交游,交往。一说观看。
【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译文】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左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访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右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看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翻译】
有棵孤特的棠梨,生长在道路左侧。那位君子啊,肯来造访于我。心中感到喜乐,拿什么给他吃喝?有棵孤特的棠梨,生长在道路旁边。那位君子啊,肯来交往于我。心中感到喜乐,拿什么给他吃喝?
【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解读】
《有杕之杜》这首诗的主旨较难把捉,因为历来学者对此诗有许多争议。《毛诗序》认为本诗是对“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的讽刺,而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所写是“此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此外还有“思念征夫”说、“流浪乞食”说、“恋人情歌”说、“孤独盼友”说等。
本诗共分二章,每章六句,皆是叠咏章法。各章皆以孤生在道路之侧的甘棠树起兴,暗喻诗人自己正在孤独落寞的处境之中。此后写因“彼君子”来访,诗人喜不自禁,有点手忙脚乱地自问如何设宴款待,此段或为实写,抑或为虚写,但无疑都渲染出诗人“好乐”君子的一片殷切之心。
【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赏析】
关于此篇诗旨,历来有多种看法:一、刺晋武公说(《毛诗序》等),二、好贤说(朱熹《诗集传》、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等),三、迎宾短歌说(高亨《诗经今注》),四、思念征夫说(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等),五、流浪乞食说(陈子展《国风选译》等),六、情歌说(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七、孤独盼友说(朱守亮《诗经评释》等)。
以上几说,当以孤独盼友说贴近诗旨。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此诗就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
人类都有一种“共生欲望”,而这种“共生欲望”又是以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交流为基础的,一旦得不到满足或有所缺憾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共生欲望”得以满足时,孤独感也就随之消除。看来,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有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吗?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肯’字落笔妙,心冀其来,然未敢期其中心肯之而必来也。”(朱守亮《诗经评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不可轻易读过。“我”对“君子”有好感,切盼与之交往,但用何种方法进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此诗两章末句均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有“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或如牛运震所说:“‘曷’字有欲言不尽之妙也。”(《诗志》)
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有交代,这里姑且不论。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有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读完这首短诗,眼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此为“我”的想像),历历在目。
此诗章法结构带有民歌反覆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有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有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鉴赏】
这是一首优美的恋歌。诗中所表达的,是一位年轻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殷切思恋。这首诗篇制短小,两章,章六句,总共不过四十八个字,且多复沓,却把女主人公那种如饥似渴的恋爱心态特征,写得特别传神。
诗的每章开头,都以“有杕之杜”的意象作为起兴。“有杕之杜,生于道左”,犹言在大路的东边,生长着一棵孤零零的赤棠树。这个意象兴发了诗中那种孤独零落的艺术氛围,使女主人公那种孤寂焦渴的心情得到了烘染。值得注意的是,“有杕之杜”的意象,并不仅是一般的起兴,同时也有特殊的意指,有着象征的作用。古人称牡为棠,称牝曰杜。《说文解字》里说:“牡曰棠,牝曰杜。”那么这个“有杕之杜”的意象,未尝不可以看作女主人公身份的暗示。孤独地挺立在路边的赤棠树,正是独处而渴望得到爱抚的年轻女子的象喻。“彼君子兮”两句,直接抒发对恋人的急切怀想。她呼唤着“那个好人啊,为什么不来看看我呢?”爱的焦渴之态,跃然纸上。“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从表层上看,是说既然衷心爱他,何不好好地招待他呢?而实际上,“饮食”,是以食欲的满足暗喻爱欲的满足。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曾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谈到饥渴饮食是隐语,暗喻情爱之渴望。这对我们理解《有杕之杜》,无疑是指示了一条崭新的途径。闻先生通过许多资料的勾辑考证,较为令人信服地指出:“其实称男女大欲不遂为‘朝饥’或简称‘饥’,是古代的成语……虽以‘饥’或‘朝饥’代表情欲未遂,则说到遂欲的行为,他们所用的术语,自然是对‘饥’言之则曰‘食’,对‘朝饥’言之则曰‘朝食’了。”以之解此诗,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既然深情相爱,那么,为什么不来欢会,满足爱的渴求呢?
第二章的意思与第一章基本相同,个别词语的变化,只是为了避免反复咏叹的重复与单调,使诗章在复沓中有变化。“道周”,指大道右边。“噬肯来游”与“噬肯适我”实际上的意思并无不同,仅是在词语上略加变化。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句,但所抒写的情思是热烈、急切而又不乏含蓄之感的。两章意思基本相同,而通过复沓的手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气氛,写出了女主人公热切的相思。这种复沓手法是《诗经》的篇什所共具的特色。
赤棠的兴象选择也可以说是“精妙世无双”的。一方面,作为全诗的起兴,生发出那种孤独寂寞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作为比喻,又十分恰当地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特征,那孤独寂寞而又急切盼望爱人的爱抚的心态,也由此流溢而出。这里,“有杕之杜”,作为比和兴的双重功能,又是极为浑融一致的。
(张 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