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王风·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注释】
中谷:即“谷中”,山谷之中。
蓷〔tuī〕:益母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可入药。
暵〔hàn〕:曝晒,晒干。
干:干枯。
仳〔pǐ〕离:夫妻离别,此指妇女被夫家遗弃。
修:干燥。
条:长啸貌。
啜:哭泣时抽噎。
及:来得及。
【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译文】
山中一棵益母草,根儿叶儿都枯槁。有个女子被抛弃,一声叹息一声号。一声叹息一声号,嫁人艰难谁知道!
山谷一棵益母草,根儿叶儿都干燥。有个女子被抛弃,长长叹息声声叫。长长叹息声声叫,嫁个恶人真懊恼!
山谷一棵益母草,干黄根叶似火烤。有个女子被抛弃,一阵抽泣双泪掉。一阵抽泣双泪掉,追悔莫及向谁告!
【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翻译】
山谷中有益母草,曝晒使其已干枯。有位女子被夫弃,慨然叹息又叹息。慨然叹息又叹息,值遇善人真艰难!山谷中有益母草,曝晒使其方干燥。有位女子被夫弃,悠然长啸复长啸。悠然长啸复长啸,值遇之人不贤良!山谷中有益母草,曝晒尚且带湿意。有位女子被夫弃,凄然啜泣再啜泣。凄然啜泣再啜泣,纵然嗟叹怎来及!
【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解读】
《中谷有蓷》是《诗经》中争论最少的诗章之一,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毛诗序》认为此诗反映了周代底层百姓的生活现状:“夫妇日以衰薄”的感情再加上“凶年饥馑”的灾厄,使得“室家相弃”之风炽然而起。这一现象的直接受害者就是妇女,她们往往为家庭操劳付出,却不但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反而最终被夫家残忍抛弃,折射出那个时代人文关怀的缺失和礼乐文化的崩坏。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除末句外皆用叠章结构。三章都以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而益母草作为一种中草药则与妇女关系密切。从古至今,益母草普遍用于妇科病治疗和调养方面,也对妇女生育有帮助作用,因此提起益母草就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妇女的婚姻、家庭、生育等,也由这一点基本可以确定本诗的内容和主人公的身份。益母草本是陆上植物,遇水后应先湿、次干、久枯,而本诗却恰恰相反,以先“干”、次“修”、后“湿”之逆序展开。对此孔颖达疏认为,益母草的三种变化比喻丈夫对妻子“薄厚”程度的变化,益母草之“湿”暗示夫妻之情本已渐薄,而由“修”至“干”的进一步变化则暗示夫妻之情已彻底破裂,女子就如干枯的益母草一样光华尽失,为夫家所抛弃,所以女子发出了无尽的慨叹、啸咏和啜泣。自己也明知“遇人之艰难”,如今却还是“遇人之不淑”,命运的捉弄也真是让人欲哭无泪、“何嗟及矣”!
这首诗善用比兴和赋法,各章的咏叹句长短参差,富有节奏感,再加上顶真手法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铿锵有力的语气。这位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固然凄楚忧伤,但同时又懂得反省总结,为他人指明“遇人”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坚强睿智的另一面。
【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赏析】
《中谷有蓷》是历来争论最少的《诗经》篇章,从《毛诗序》到现代学者,绝大多数论者都同意:这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只是《毛诗序》以为是“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今人如余冠英、程俊英等也以为是荒年中一位弃妇的哀叹之诗。但诗中似乎看不出荒年的意思,益母草干枯不过是起兴而已。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覆吟咏,突出主题:女子遇人不淑,最终痛苦、悲伤、愤怒。妇女在春秋时代被男子遗弃的情况,说明男权主义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社会伦理观念的主流。女子择偶不慎,嫁了个忘恩绝情的丈夫,最终被抛弃,落得个自怨自艾的下场。可见中国妇女地位的低微,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诗歌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益母草是中草药,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益母草对妇女有明目益神的功效,现代也常用益母草作妇女病治疗调养之用。益母草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诗歌用益母草起兴,作用有二:一是这种植物与妇女关系密切,提起益母草,可以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生育、家庭、夫妻,由草及人,充分发挥诗歌联想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经干枯了,益母草晒干,可入药。妇女被抛弃,入药的益母草的意义在于:促进夫妻感情和有益于生儿育女的药草,与被离弃的妇女摆在一块,对比强烈,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妇女命运真太悲惨。因此,“中谷有蓷”一句,是起了隐喻作用、感情引导作用和启发联想作用。
每章最后一句,都是妇女自身觉悟的感叹。被薄幸丈夫抛弃,她不仅仅是一昧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得出了“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和“何嗟及矣”的结论。这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小结,也是对今后生活的警诫。吟唱出来,当然是对更多已婚未婚妇女的提醒和劝告。在这位被抛弃的妇女身上,仍然保留着妇女自重自觉的品格,这正是她灵魂中清醒而坚强的一面,启迪着人们。
【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鉴赏】
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的东周时代,人们一遇天灾人祸,生活就更加困苦不堪,许多人甚至被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首诗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现实:由于凶年饥馑,丈夫为渡难关,竟忍心将结发之妻一脚踢开,无端抛弃了,这是非常触目惊心的。在古代社会,妇女被遗弃的因素很多,一般则不外是年老色衰,或不守妇道,像这样为度荒年而赶走妻子的事,还是颇为罕见的。它除了说明天灾之重、丈夫之薄情外,更可见出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之低和命运的悲惨不幸。
所以,此诗的主旨就是通过这位被遗弃女子的沉痛悲诉,表达出对负心男人的怨恨之情。全诗避开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把重点放在感情的强烈抒发上。每章开头都以“中谷有蓷,暵其……矣”起兴,用蓷草生于谷中湿地而干枯比喻女子被遗弃而憔悴,然后细致地描写了女子被遗弃后的悲痛怨恨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她的无限同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在天灾人祸的突然打击下,她走投无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没有一点办法,只好仰天慨叹,大声呼号,拼命哭泣,借以发泄内心的强烈痛苦与不平。在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哀婉声中,使人感到字字有血,声声皆泪,不能不为之怆然泪下,寄予深切的同情。
此诗的篇章结构,采用的是民歌常用的反复咏叹的形式,三章的词句基本相同,其中只换了几个字,句法结构完全一样。这样的形式,有助于突出主题,反复地抒发感情,使所表达的感情更加韵味深长,更加哀婉动人。虽说各章歌咏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又不完全一样。首章重在说识人之难,找不到一个称心如意、可以共甘苦同患难的丈夫;次章则指出男子缺德,自己所嫁非人;末章侧重表现女子那种追悔莫及的恼恨心情。三章意思层层递进,表现了女子对现实认识的逐渐清醒,逐步提高。当然,诗人把弃妇的遭遇归结为错嫁的偶然原因,而没有认识到这是男尊女卑的不合理社会造成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局限。
在用韵上,“仳离”“艰难”为叠韵,三章中第二句与最末三句均是句末字用同声,韵在同声字的上一个字,并且是入声韵,读来倍觉缠绵凄楚,悱恻苍凉,沉痛至极,具有感人的艺术效果。
(俞樟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