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鄘风·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国风·鄘风·载驰》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注释】

载驰载驱:指驾驭马匹奔走驰骋。载,动词前词缀,无实义,后同。驰,骑马奔走。驱,策马驰骋。

唁〔yàn〕:对遭遇丧事者表示慰问。

卫侯:此指卫戴公。

言: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后同。

漕:卫国邑名。

大夫:指许国大夫。

嘉:赞许,称道。

旋反:回还,回归。反,同“返”。

远:离。

旋济:归去。济,止。

閟〔bì〕:止,尽。

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

虻〔méng〕: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似韭,鳞茎可入药。

善怀:多有忧思。

行〔háng〕:道理,准则。

许人:许国人,指许国大夫。

尤:责备,责难,后同。

稚:傲慢,一说幼稚。

芃芃〔péng〕:植物茂盛貌。

控:控诉,申诉。

因:凭借,依靠。

极:至,到达。

百尔:诸位。

之:去,往。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译文】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
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
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翻译】

驾驭马匹奔走驰骋,回去吊唁卫国公侯。策马远行路途迢迢,方才到达卫国漕邑。许国大夫跋涉而来,我心就生忧愁苦楚。你们既然不赞成我,我就不能返回卫国。看看你们没有善德,我的思念无法遣除。你们既然不赞成我,我就不能归往卫国。看看你们没有善德,我的思念没有止尽。登上那座高峻山丘,在此采摘药草贝母。女子心中忧思繁多,众人也是各有道理。许国大夫责难于我,众人傲慢而又张狂。我在郊野放步行走,田间麦苗兴盛繁茂。欲往大国申诉我意,谁可依靠谁能到来?许国大夫还有君子,莫再将我指斥埋怨。你们诸位各有考量,不如让我直接前去。

《国风·鄘风·载驰》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解读】

公元前年,卫国为狄人所灭,卫懿公死。五千遗民在宋、郑等国帮助下东渡黄河,至漕邑暂栖,拥立公子申为君,即卫戴公。卫戴公是卫昭伯与宣姜所生,他还有一个妹妹嫁与许穆公,史称许穆夫人。卫戴公即位一月即死,许穆夫人闻讯驰驱而归,欲往漕邑吊唁,半路却被赶来的许国大夫阻拦。此诗正是在许穆夫人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根据相关史实及诗中“芃芃其麦”之句,可推知所作时间应是卫文公元年(公元前年)暮

全诗共有五章,第一章六句,第二、三章各四句,第四章六句,第五章八句,共二十八句。全诗只有二、三两章采用复沓结构,其余各章相对独立。首章是全诗的大纲,将主要的事件已经交代清楚。一面是诗人归心似箭、“载驰载驱”地动身前往卫国吊唁,一面是在半路遇到许国“大夫跋涉”而来欲行阻拦,此情此景不禁使她开始忧心忡忡。二、三两章是诗人对许国大夫不近人情和“不臧”之举的反复控诉,因为他们的阻拦才使自己无法“旋反”故国。第四章则转换场景,以在高丘采摘贝母起兴,抒写自己对亡兄故国的“善怀”,然而许国众人却对自己多有指摘,甚至态度骄慢而张狂。第五章以诗人在茂密的麦田边漫步起兴,写自己为归卫做了种种努力,然而终是徒劳,“谁因谁极”的诘问饱含着悲戚和无奈。最后,面对许国大夫无有休止的怨“尤”,诗人终于挺身而出予以制止,而且不顾其言决定前往卫国,意志之果决无可置疑。

许穆夫人是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在国破家亡、兄长逝世之际,她不顾群臣拦阻指斥,驾车前往卫国凭吊,其情可感,其心可佩。清代魏源考证,《诗经》中除此篇外,尚有《泉水》《竹竿》两篇亦为她的作品。她的诗作往往带有浓厚的怀乡爱国的情怀,对后世同类题材的诗文影响极其深远。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赏析】

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记载:“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载驰》。

许穆夫人名义上是卫宣公与宣姜的女儿,事实上乃卫宣公之子公子顽与宣姜私通所生。她有两个哥哥:戴公和文公;两个姐姐:齐子和宋桓夫人。据前人考证,她约生于公元前690年(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左右,卒于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大约活了三十四岁。年方及笄,当许穆公与齐桓公慕名向她求婚时,她便以祖国为念。汉刘向《列女传·仁智篇》云:“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由此可见,她在择偶问题上曾考虑将来如何报效祖国。她嫁给许穆公十年左右,卫国果然被狄人所灭。不久,她的姐夫宋桓公迎接卫国的难民渡过黄河,计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个别邑的人民共五千人,立戴公于曹邑。戴公即位一月而死,夫人“闵卫之亡,驰驱而归,将以唁卫侯于漕邑,未至,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诗集传》)。据“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二句,诗当作于公元前659年(卫文公元年)春暮。

许穆夫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据清魏源《诗古微》考证,除此篇外尚有《泉水》、《竹竿》二诗也为其所作,其中尤以《载驰》思想性最强,它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分为四章,不像《桃夭》、《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故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诗的第一章,交代本事。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许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她内心极为忧伤。这一章先刻画了诗人策马奔驰、英姿飒爽的形象,继而在许国大夫的追踪中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如果读者有看过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验,便不难想像此刻的情景。

现实的冲突引起内心的冲突,经过以上的铺叙,第二章便开始写诗人内心的矛盾。此时诗中出现两个主要人物:“尔”,指许国大夫;“我”,许穆夫人自指。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许穆夫人坚持赴卫,可见矛盾之激烈。朱熹《诗集传》释此章云:“言大夫既至,而果不以我归为善,则我亦不能旋反而济,以至于卫矣。虽视尔不以我为善,然我之所思终不能自已也。”按诗意理解,应有两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许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对宗国总是念念不忘的;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过黄河到卫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诗人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然而她的爱与憎却表现得非常清楚: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对她不予理解又不给支持的许国大夫及其幕后指挥者许穆公。

第三章矛盾没有前面那么激烈,诗的节奏渐渐放慢,感情也渐渐缓和。朱熹分析此章云:“又言以其既不适卫而思终不止也,故其在涂,或升高以舒忧想之情;或采蝱以疗郁结之疾。”(《诗集传》)也就是说夫人被阻不能适卫,心头忧思重重,路上一会儿登上高山以舒解愁闷,一会儿又采摘草药贝母以治疗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女子,虽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则——这准则就是关心生她养她的宗国。而许国人对她毫不理解,给予阻挠与责怪,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愚昧、幼稚和狂妄。这一段写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仿佛让人窥见她有一颗美好而痛苦的心灵。细细玩索,简直催人泪下。

第四章写夫人归途所思。此时夫人行迈迟迟,一路上考虑如何拯救祖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说明时值暮春,麦苗青青,长势正旺。此刻诗人“涉芃芃之麦,又自伤许国之小而力不能救,故思欲为之控告于大邦,而又未知其将何所因而何所至乎?”(《诗集传》)所谓“控于大邦”,指向齐国报告狄人灭卫的情况,请求他们出兵,但诗人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目的。此处既写了景,又写了情,情景双绘中似乎让人看到诗人缓辔行进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马奔驰相比,表现了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而这个不同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盖初来之时因始闻卫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马加鞭,不暇四顾;而被许大夫阻挠之后,报国之志难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动迟缓,眼看田野中的麦浪好似诗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诗笔至此,真是令人赞叹。

最后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无道理,然依旧本,多与前四句并为一节,这样似更为合理。这四句当是承前而言,谓夫人归途中一边想向齐国求救,求救不成,又对劝阻她的许大夫心怀愤懑。此处《诗集传》释云:“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谓许国之众人也。”“大夫君子,无以我为有过,虽尔所以处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尽其心之为愈也。”照此解释则与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前后呼应。字面上虽是“无我有尤”,实质上应是她对许大夫不让她适卫赴齐产生怨尤,正话反说,语气委婉,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现了夫人的自信心,意为:那些大夫君子纵有千条妙计,总不如我的救卫之策高明。“我所之”的“之”字,若作动词解,便是往卫国或齐国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训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反映了许穆夫人是一个颇有主张的人,她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始终不渝。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却留下无穷的诗意让读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语尽而意不尽,令人一唱而三叹。

《国风·鄘风·载驰》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鉴赏】

热爱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历代的优秀诗歌以不同形式反映了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载驰》是《诗经》中第一篇由女诗人许穆夫人创作的洋溢着爱国激情的抒情诗。这是一首带有史诗性、戏剧性的不同凡响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于动荡的春时代。

公元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师败绩”(《左传·闵二年》)。卫懿公阵亡,卫国覆灭。宋桓公率师迎卫遗民渡黄河。卫人拥立戴公为国君,寄居漕邑。翌年,戴公去世,文公继位。许穆夫人为戴公亲妹,远嫁许国穆公。当这不幸的消息传来,她悲痛欲绝,不禁产生了家国破灭之感,决心冲破重重阻碍赶回祖国,吊唁卫侯,并为拯救灾难深重的卫国尽一份力量。《载驰》一诗便是这一历史斗争的形象写照。

第一章开头,“载驰载驱”,起句突兀,开门见山,许穆夫人驱车出场,马蹄翻踏,车轮滚滚,风驰电掣而过。她归心似箭,急奔卫国,“归唁卫侯”,慰问卫文公。首两句,大气磅礴,笼罩全篇,和盘托出许穆夫人回国的目的。在国难当头、危急存亡之秋,她怀着哀痛家国覆灭的悲痛感情回去吊唁。“驱马悠悠,言至于漕。”两句既写出由许国国都(今河南叶县)到卫漕邑路途之遥远,空间之寥廓,同时也流露出许穆夫人心情的沉重与忧伤。“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一个忧字,写尽了此时此刻许穆夫人的焦灼心情。这里既有自己家国破灭的忧伤,也有预先看到许大夫前来阻挠而增添的烦恼。忧,也表示她思想敏锐,头脑清醒,有先见之明。因为她懂得“妇人非三年之丧,不喻封而吊”(《礼记·杂记》)。这次“归唁卫侯”,本不属于三年之丧,按照旧礼制,不能超越许国国境。如今自己越许返卫,至于漕邑(“抵漕邑”说从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那就意味着冲破了旧礼教所划定的禁区。遵礼守旧的许大夫自然会认为这是一种轻举妄动的违礼行为而坚决反对。

第二章紧承首章,爱国而违礼的主角和保守遵礼的配角相继出场后,双方随即展开尖锐的斗争。

许穆夫人怀着满腔爱国深情面向许大夫进行针锋相对、理直气壮地论战:“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她态度坚决,义正词严地说:“尽管你们全都不赞同我返归卫国,我也不能马上返回许国。我看你们的意见就是不妥善,而我的心思是不会远离卫国的。”许大夫自然不甘心就此罢休,一再劝阻。许穆夫人也只好再三表明自己的严正立场与坚定意志:“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她斗志昂扬地说:“尽管你们全都不赞同,我也不能立刻停止前进。我看你们的意见就是不妥善,而我对卫国的思念也绝不会止息。”要知道,许大夫敢于阻挠,显然是奉许穆公之命而来。许穆夫人对此毅然不顾,坚持走自己选定的爱国道路。在春秋时代,一个生活在皇宫深院的贵妇人能有如此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果敢行动,确实难能可贵,感人肺腑。相传孟子对此也曾表示钦佩:“有卫女之志则可,无卫女之志则怠。”“夫道二,常之谓经,变之谓权。怀其常道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夫卫女行中孝,虑中圣,权如之何?”(《韩诗外传集释》卷二)

第二章充满戏剧斗争的紧张性,主人公的爱国激情喷薄而出。第三章情绪则显得冷静而严肃。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许穆夫人冲破许大夫的重重阻挡,终于登上卫国阿丘的山坡,此时此刻,纵览祖国山河,不禁感慨万端,内心极不平静。事实上,“违礼”而归卫或遵礼而归许,对她这个贵族夫人来说的确是一个关系到荣辱毁誉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她一面想,一面采集贝母(蝱)。相传贝母可治郁闷症。“采蝱”这一比兴句,饱含象征意义,暗示着许穆夫人思绪纷扰,希望借此解忧消愁,排遣胸中的抑郁与悲愤。然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许穆夫人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发出“女子善怀,亦各有行”的正义呼声。她确信女子多愁善感,深深怀念故国,也是各有各的道理的,无可非议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奔赴国难,权宜行事,情理可通。“许人尤之,众稚且狂”,许国人只会遵循旧礼教,不懂得灵活变通,反而指责我的行为不对,这正好表明他们幼稚无知而且狂妄自大。诗中对许人的讽刺,可谓入木三分。通过这种细致的心理刻画,许穆夫人的爱国形象显得更为深刻。

第四章,另辟蹊径,从正面描写诗人拯救祖国的壮志宏图:

诗人走在卫国的原野上,只见眼前麦苗一片绿油油,生机勃勃:“我行其野,芃芃其麦。”首二句,调子轻快,节奏舒缓,画面清新明丽,色彩柔和鲜明。许穆夫人投入祖国的怀抱,情绪兴奋,一个复兴卫国的外交大计在她心中考虑成熟:“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向大国赴告求援,卫国和哪个国家相亲,就到哪个国家去。许穆夫人相信,谁和卫国相亲,谁就会急卫国之难而赶来救援。在卫国处在危急存亡的历史条件下,她这种力争亲好大国支援的谋略不失为救亡良策之一。据《左传·闵二年》:“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春秋初期,齐桓公为了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维护东方霸主的地位,有时也能出兵援助弱小诸侯国。可见许穆夫人的外交策略在当时还是切实可行的。她为了祖国的振兴,再一次闯过“女不言外”(《礼记·内则》)的旧礼教禁地,勇于摆脱旧道德规范对女子的种种束缚,不但敢于言外,而且言的还是有关卫国盛衰成败的外交大策,其言又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这就充分表明她具有过人的胆识,卓绝的才能和政治家的远见。

然而,诗人在爱国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受到许国大夫们的非议。第五章,又呈现出一个斗争高潮。

对保守大夫们的无理责难,许穆夫人义正词严地宣告:“你们不要再责怪我。你们一百个所思虑的,都不如我所选定的要走的道路。”她明确表示自己的坚定信念、刚强决心和百折不挠的气概。全诗就在这掷地有声的铿锵语句中戛然而止,撼人心弦。许穆夫人的精神境界至此发展到最高点,而一个爱国女诗人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关于爱国主义精神,歌德说得好:“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谈话录》)许穆夫人作为一个贵族妇女,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而献出自己的赤胆忠心与智慧才华,按自己的禀赋竭尽所能,为国效劳,这种爱国热忱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载驰》诗之所以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至今对我们仍显示着不朽的魅力,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国妇女的典型。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古代妇女中可说是一个超群拔俗的涂上传奇色彩、散发着浪漫气息的先进妇女的典型。

此诗的语言质朴、简洁、爽快、流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抒情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第二章,许穆夫人的对话明白晓畅,富于口语化、个性化。全章八句,均具“不”字,前后四句,结构相似,句式重叠,形成一种否定式排比句,章句异常特殊,在三百零五篇中是绝无仅有的一章。这些否定句,累用排语,反复铺陈,语调坚决,气势雄健,词锋犀利,咄咄逼人,雄辩地申述一种富于批判精神的锋芒毕露的否定性思想,有力地传达出一种炽热的爱国激情,酣畅淋漓地显示了许穆夫人的卓绝胆识、无畏勇气、坚强个性和独立不羁的人格。

《载驰》诗之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深化作者内心缠绵悱恻、真挚热诚、沉郁悲壮的爱国情怀,全诗自始至终洋溢着一股爱国激情。诗中抒情主人公的爱国热忱采取多样统一的综合性方式表现,除直抒胸臆外,主要通过叙事来抒情,在对话与内心独白里寄情,于起兴写景中寓情,这种寓情于事、以此寓彼的写法使叙事抒情合二为一,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首政治抒情诗而兼有史诗的真实性、戏剧的情节性与斗争紧张性,艺术技巧可谓多姿多彩,卓荦不凡,别具一格。

春秋时代,《载驰》这首悲壮的爱国诗歌在外交场合常被赋以言志(见《左传·文公十三年》《左传·襄公十九年》),在历史上发生过深远的政治影响,许穆夫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也是同时代世界上最早的知名女诗人之一。

萨孚(约公元前612年)是驰名欧洲的古代希腊女诗人,曾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她的创作时期比许穆夫人至少约晚二三十年。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两首完整的抒情诗(《失去的亲人》《一个少女》)和一些残句。诗篇境界优美,内容礼赞爱情、友谊与青春美。许穆夫人的《载驰》,意境壮美,内容崇高,充满了爱国激情。东西方这两位古代女诗人,宛如诗国中的日月,在艺术美上各有特色:许穆夫人诗以阳刚之美喷射出璀璨的光芒,萨孚诗以阴柔之美闪烁着晶莹的清辉。

(何国治)

文章标题:《国风·鄘风·载驰》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387.html

上一篇:《国风·鄘风·相鼠》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下一篇:《国风·鄘风·蝃蝀》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