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郑风·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国风·郑风·清人》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郑风·清人注释】

清人:指清邑的军队。清,郑国邑名,在今河南中牟之西。

彭:郑国邑名,在郑、卫两国边界,今河南中部。

驷介旁旁:驷介,由四匹披甲马挽引的战车。旁旁,强壮有力貌。

二矛重〔chóng〕英:二矛,酋矛和夷矛。重英,指矛柄上有两重画饰,一说指矛上的两层缨。

翱翔:遨游,一说徘徊不进。

消:郑国邑名,在黄河边。

麃〔biāo〕麃:勇武貌。

重〔chóng〕乔:指矛上悬缀雉羽的勾,一说指矛上用雉羽作的缨。

逍遥:缓步行走貌,一说彷徨、徘徊不进。

轴:郑国邑名,在黄河边。

陶陶:驱驰貌。

左旋右抽:御者在左,掉转车驾;武士在右,抽刃击刺。旋,调转车头,引申为回归、返回。抽,抽刀。

中军作好:中军,古代作战三军之一,主将就在中军发号施令。作好,指军容威严。

【诗经·国风·郑风·清人译文】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披甲的驷马驰骤真强壮。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披甲的驷马驰驱乐陶陶。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诗经·国风·郑风·清人翻译】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邑,牵引战车的披甲四马矫健有力。酋矛和夷矛柄上有两重画饰,在黄河边上遨游不息。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邑,牵引战车的披甲四马强壮勇武。酋矛和夷矛上用勾悬缀着雉羽,在黄河边上缓缓行走。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邑,牵引战车的披甲四马驱驰不休。左侧御者回转车头、右侧武士抽刀击刺,中军主将仪容威严。

《国风·郑风·清人》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郑风·清人解读】

《清人》一诗的创作,有着比较明确的时代背景。公元前年狄戎侵略卫国,因郑、卫两国毗邻,郑文公担忧狄人渡过黄河南侵郑国,就派自己憎恶的高克领兵去黄河边抵御。很长时间郑文公都没有召回高克的军队,最后军队溃散四归,高克也逃奔到了陈国。《毛诗序》认为此诗为郑国公子素所作,讽刺的是“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除末二句外皆是重章结构。初读之下,感受到的似乎只是清邑军队的盛大阵仗和凛凛威风。比如形容“驷介”的雄健勇武用了“旁旁”“麃麃”“陶陶”三词,形容兵士所持“二矛”的精致华美用了“重英”“重乔”二词,还有形容在黄河边行进的队伍用了“翱翔”“逍遥”二词,俨然一派威武自得的气势。再加上文末对于车上左侧御者、右侧勇士和中军主将的描摹,更是展示出一幅骁勇猛悍、杀气腾腾的作战场景,更让人以为这是对军队的一曲赞美之歌。然而结合相关史实和诗中“彭”“消”“轴”三地名的暗示,即可推知此诗意在讽刺郑文公和高克。诗人用这种反话正说的手法,含蓄地对高克军队溃散叛逃之事进行了辛辣的嘲谑讥讽,顺带也暗讽了郑文公因个人好恶不当处置军队的失德之举。

本诗纯用赋法,善描细节,且多用叠词,使诗句具有音韵上的美感。诗人在通篇埋下反语的巧妙布局,只有在读完全诗之后才能“恍然大悟”,加强了本诗的讽刺意味,读来饱含意蕴,发人深省。

【诗经·国风·郑风·清人赏析】

《清人》为《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诗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事可考的。

据《·鲁闵公二年》记载:“,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军队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去了。又据《毛诗序》,诗作者为郑公子素。

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就能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了。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人民对那些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是深恶痛绝的。而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起抗击外敌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总是予以热情的歌颂。在防御外敌的时候,如果有人消极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将受到千夫所指。在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怎么样呢,他们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是深深斥责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方玉润也说:“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诗经原始》)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覆咏叹的手法,以加强对读者的印象,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国风·郑风·清人》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文章标题:《国风·郑风·清人》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414.html

上一篇:《国风·郑风·溱洧》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下一篇:《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