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注释】
蔓草:蔓延滋生的草。蔓,一说音“wàn”,指茂盛。
漙〔tuán〕:形容露水多。
清扬:眉目清秀,也泛指人美好的仪容风采。
适:切合,符合。
瀼瀼〔ráng ráng〕:形容露水浓重。
臧〔zāng〕:善,美好。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译文】
郊野蔓草青青,缀满露珠晶莹。有位美丽姑娘,眉目流盼传情。有缘今日相遇,令我一见倾心。
郊野蔓草如茵,露珠颗颗晶莹。有位漂亮姑娘,眉目婉美多情。今日有缘喜遇,与你携手同行。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翻译】
郊野蔓延四布的草丛,其中寒凉的露水很多。有一个美丽的人,眉清目秀又温婉。与你邂逅相遇,正合我的心愿。郊野蔓延四布的草丛,其中寒凉的露水很浓。有一个美丽的人,温婉而又眉清目秀。与你邂逅相遇,和你同成善德。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解读】
与《关雎》《汉广》《蒹葭》等诗类似,《野有蔓草》一首男子表达思慕“伊人”的唯美诗章。对于这首诗的主题理解,古今学者观点较为一致,不存在较大分歧。《毛诗序》认为此诗创作背景是郑国“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所以诗中的“伊人”其实只是诗人“思不期而会焉”的想象人物。明代季本《诗说解颐》则认为此是写实之诗,即“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
本诗共分两章,每章六句,皆运用叠章手法。各章首句以郊野的蔓草和浓重的寒露起兴,实是亦赋亦兴,勾勒出一副清新幽雅的山野春晨图。紧接着诗人就写到他心目中的“有美一人”的风采神韵,以倒序变动的“清扬”“婉”二词,将女子清秀娴雅、温婉贤淑之风展露无遗。具有这样的品德和气质的女子,毫无疑问让诗人倾心不已,所以诗人殷切期盼着与她“邂逅相遇”,这样才能“适我愿兮”,才能更进一步做到“与子皆臧”的人格升华之事。
本诗结构安排十分巧妙,各章前两句绘景,中两句写人,后两句抒情,使得诗情的发展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尤其是描写“伊人”的“清扬婉兮”之辞,如同“窈窕淑女”一样,似乎已成为那个时代完美女性形象的一个象征。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非常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
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诗分二章,重复叠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分写景、写人、抒情三个层次。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感情,可谓出之无心而天然合作。
清丽的环境和美丽的姑娘,从小伙子的视角见出,楚楚有致,格外动人。“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绿成一片;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初日的照耀下,明澈晶莹。在这清丽、幽静的春晨郊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顾盼流转,妩媚动人。先写景,后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人,四句诗俨然一幅春郊丽人图。而在修长的蔓草、晶莹的露珠与少女的形象之间,有着微妙的隐喻,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清扬婉兮”的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惊人的美丽。小伙子见到这一切,爱悦之情怎能不喷涌而出。“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里,有对姑娘的惊叹,有对不期而遇的惊喜,更有对爱神突然降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姑娘小伙相对凝视之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次章前五句的重叠复唱,可理解为小伙子心情略为平静后,向姑娘倾诉的爱慕之意和殷殷之情。然而,在这人性纯朴的时代,又值仲春欢会之时,无需絮絮长谈,更不必繁文缛节。“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只要两情相愿,便结百年之好;毋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可永结同心。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是通过流盼婉美的眼睛,写姑娘的美丽。在短小的抒情篇章中,只有通过传神的“点睛”之笔,才可能写活人物;而在陌生男女邂逅相遇之时,四目注视,相对而望,也是最自然的表情。因而,这里的“点睛”之笔,可以说虽着力而极自然。
这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像,还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毛序》认为是前者,曰:“《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所谓“思遇时”、“思不期而会”,即战乱的现实男女失时,只有借诗歌表达心愿;诗意的满足背后是现实的缺陷。明代季本认为是后者,其《诗说解颐》曰:“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从诗歌意境看,《野有蔓草》确是对先民的自由婚恋的赋颂;但是,《毛序》对此诗背景的分析,确也不能视为纯粹臆测。
不过,无论是诗意想像,还是真实写照,它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而不同于后世表现男女邂逅的诗作。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写“邂逅相遇”;但一见钟情,却终成遗憾。“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声叹唱,千年怅惘;封建礼教,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野有蔓草》作为对华夏先民的圣洁自由的婚恋性爱的赞歌,将具有永恒的魅力。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鉴赏】
这是一首写野合之美的诗。
野外艳遇,自秦汉封建社会确立和巩固以来,认为是淫乱的。但在一夫一妻制确立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某些特定的季节或时间,不仅被礼法和风俗所允许,而且笼罩着一种神秘和神圣的气氛。《周礼·地官》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种野合的时节在古希腊是祭酒神的狂欢节,在中国是“春社”之日。这种习俗,在近代日本很多村落,在现代南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上,都曾经或仍然普遍存在着(大井正著《性与婚姻的冲突》第25—29页)。这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重新恢复旧时的自由的性交关系”。《墨子·明鬼》所记载的:“燕之有祖泽,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之男女所乐而观也。”古人为什么长期保留甚至“在一个短时期内重新恢复”这一习俗呢?从浅层社会生活看,这与庆祝生子与丰收的礼仪有关;从深层社会心理看,它可能潜伏着“人们希望过去的传统的秩序、法律以及在此派生出的家庭模式、个人权威,在祭祈的昼夜里或短期内崩溃瓦解,再产生新的社会秩序、传统、权威”(同上第24页)的内心要求。野合的美,是追求和憧憬精神自由的一种外化形态。因此,欣赏这首诗,一个前提条件,首先要纠正被汉儒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所歪曲了的性的美,被儒家后期文化所亵渎了的人类童年期爱的纯真。
这首以感情的力量驱使语言像喷泉一样喷发的情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位青年小伙在沾满露水的田野里,与自己久已倾心的姑娘不期而遇时,立即大胆地向她求爱的举动和突然爆发出来的感情。诗的开头,以轻灵的笔调描绘出在初日照耀下的明澈晶莹之景,安排了一个十分清丽、幽静的自然环境,对全诗起到了烘托气氛的艺术作用。景色的清爽润美,很自然地引人想到姑娘的风韵与神情。在蔓草、零露与少女的形象之间,有着丰富的隐喻和联想。晶莹剔透的露珠,难道不正是姑娘那美丽的眼睛的写照吗?高高的蔓草,不正似亭亭玉立的少女的颀长身材吗?传情的景物描写与传神的人物描写,互相掩映,行文倩巧,情意泱泱。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的惊人俊俏,小伙子埋藏在内心的爱慕与相思之情,好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两章重叠,看似语义重复,实则反复递进地传达了那热烈而缠绵的无拘无束的青春萌动!
这是一首青春的美、圣洁的自由性爱的赞歌。其审美意义又在于它展示了原始遗风中不伴有任何政治功利目的的两性爱情美的晶莹纯真。
(皇甫修文)
相关阅读